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叶绿绿委员代表民革温州市委会的发言——持续优化社区康养服务 助力打造幸福颐养之城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温州作为一个人口大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163.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近20%;空巢老人超40万户,较十年前增长72%

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持续优化社区居家康养服务,打响颐养温州品牌,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对照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康养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基础相对薄弱。从硬件上看,仅有部分小区规划建设了配套养老设施,部分老旧小区由于公共空间狭小,社区养老服务阵地较为缺乏。从软件上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较低,缺乏互联网诊疗基础功能和远程看护服务;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老年医学科,难以满足部分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住院需求。

二是服务供给不足。目前,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仅能提供日间照料、用餐等基本服务,难以提供老人需求迫切的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需求。同时,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托底能力相对薄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于形式,上门巡诊难以常态化,家庭病床、医养结合病床规模有限,不能覆盖有需求的所有老人。

三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市现有养老服务持证护理员4253人,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护理员仅24.86人,在全省地市排名倒数第二。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更少,以退休人员、志愿者为主,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医学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都较为欠缺。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养老中心、老年食堂的建设,其他环节投入较少。国有企业、各类保险机构的投资参与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社区除了财政补助,只能靠社会团体、私人赞助、慈善捐助等勉强维持养老机构日常运转,影响了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对社区养老特别是大病康复和慢病护理的健康需求更为迫切,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加强社区康养体系建设,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盘活各类闲置国有资产,通过公益租赁、合作共建等方式,探索将使用权转移属地社区。加快社区适老化改造,推动坡道、电梯、扶手等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结合共享社·幸福里建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家门口护理站、健康智慧站等设施建设,让老人就近享受康养服务。

二、搭建供需服务平台。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强化数字赋能,有效链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和老年人养老需求。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相融合,定期开展老人健康体检、义诊等活动。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利用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提供智慧门诊、智慧医疗技术。探索搭建社区智慧养老平台,设置养老管家,以长者就餐和一键呼叫为切入点,解决老人个性化服务需求。发挥社区中医馆作用,提供专业的中医门诊、康复理疗和特色诊疗,帮助老人在家门口就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温州本地医学院校,培养新型医养结合人才,加快医疗人才和养老工作人员的互联互通。加大老年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社区养老机构实习或工作。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养老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根据老人年龄段,按人头数对需求旺盛的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加强补贴。细化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收费方式和运营监管,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运营养老项目,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协调联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康养服务需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