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陈坚磊委员代表民盟温州市委会的发言——强化产业的链内合作、链际交流 提升我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强化各产业链的内部合作、相互交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于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提升产业链韧性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如2022年,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市级各链长、副链长带头谋划产业政策、制定年度方案、遴选头部链主、推动项目落地,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培育在示范引领、协同创新、增资扩产、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等方面取得了172项阶段性成果,电气产业核心区乐清装备制造业(电气电工)基地被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创新基地成功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市两大万亿产业新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5家,省未来工厂1家,省智能工厂数字化空间14家,等等。但我市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领军企业不强大,链主型企业带动性不强。目前我市虽已锁定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5大战新产业,但统计口径过于宽泛,没有聚焦细分领域。全市在册市场主体25万户,其中工业企业14.35万家,规上企业仅7700多家,规上企业户均产值0.8亿元左右,远低于杭州2.54亿元、宁波2.13亿元。在智能制造领域,目前能够自主建设未来工厂的只有正泰、瑞浦等寥寥几家,多数企业的智能化产线依赖国际进口设备,尚未发挥链主型企业和标杆性项目聚合带动作用。

二是产业规划缺乏连贯性,主导产业不集聚。我市相关产业规划缺乏连贯性,且向上衔接不顺畅,省级产业规划中未能体现温州元素,难以争取资源要素和奖励。主导产业不集聚,除电气在乐清高度集聚外,其余主导产业分布较散。尽管市级层面确定了各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和协同发展区域,但核心区整体占比普遍不超过40%,主导产业仍然不够聚焦,一些地区列入培育的产业链多达7-8条,不利于主导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三是配套产业不齐全,生产要素表现乏力。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仍以轻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技术含量低,与五大传统制造业配套的模具、电镀、锻铸造等基础配套产业仍处于相对低端且产能不足。配套产业相比主导产业,其单位产出和税收相对偏低。特别是在当前双碳的大环境下,受总量控制和土地资源要素限制,几乎没有高端配套产业落户温州。

为此,建议:

一、聚焦合理布局,实施创链工程

深入实施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发挥链长”“链主聚合带动效应,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领航企业做大做强,使其重点掌控产业链供应链中战略意义强、技术含量高的关键环节,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节点支撑能力,深化集群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粘合能力。开展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揭榜挂帅活动,每条产业链重点选育1-2家头部企业,属地政府在技改、土地、人才、创新、融资等资源要素保障上实施个性化扶持政策。强化产业导向约束机制,市级投促部门要以考核为抓手,引导全市战新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对不符合当地产业规划布局的项目,原则上不纳入招商引资统计范畴。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向上对接,把相关战新产业发展切实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框架。建立产业规划落实追踪制度,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培育品牌链,全力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形式的母子品牌,形成梯级培育、分类发展、递次推进的品牌发展势头。

二、聚焦交流合作,实施壮链工程

出台相关惠企政策,鼓励链内、链际企业之间实行技术创新交流和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主体开展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化研究,深入理解目标客户消费行为与理念,构筑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引导发动企业研发创新,推进短板攻关和生态培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链、强链、补链的市场机制,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可持续动力。以重点产业链为主线,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关键环节、领域、产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战新企业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全方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一企一策、精准施策,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加快形成引来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良好发展格局。

三、聚焦资源统筹,实施护链工程

市资规局要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为契机,编制工业用地规划,大力拓展工业用地供地,逐步缩小与工业大市之间的空间规模差距,确保全年工业供地超10000亩。建立温州产业链会员线上资源库,给链内优势企业快速便捷的展示交流平台。加快打造统一的产业链线上模板,企业的界面由企业自身维护和更新,各链所属办公室负责管理各链成员,定期统计分析线上数据,及时与企业沟通了解,完善考核办法,切实帮助企业增强供需交流,达成合作。深化两大万亿产业百场对接,重点突出产业链整零对接和产销对接,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并举办各产业专业展会、对接会、采购节等活动。有机整合产业电商、金融、集群,支持建设设计+营销个性化定制平台。鼓励和扶持本土企业扎根温州、深耕温州,提升创新研发、抵御风险的韧性,增强合作交流、开拓市场的能力,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逐步疏通卡点”“堵点,形成循环经济,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构建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