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温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简报(第2期)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秘书处


4月8日下午,致公党、侨联、对外友好、社科、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经济、特邀四组等界别委员及列席人员就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对两个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意见建议。

[林朝朝、马文兵委员]:市政协报告总结工作全面客观,并围绕中心大局和政协履职方面提出今后五年工作设想和举措。针对温州商港建设,建议紧扣“千年商港”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港铁联运配套和人才引育等工作力度,并以此为政协工作的重点,更好地促进温州发展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余心琛、林俐、陈琛凝委员]:政协两个报告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越来越实、载体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工作美誉度和满意度。在提案工作方面,建议推进减量提质和评价改革,在安排调研视察工作时多做“命题作文”,针对焦点问题做定向提案,拓宽政协委员履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引导委员多提切口小而精准的提案,多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提案,不断提升提案的质量和价值,完善提案办理跟踪机制,强化提案办理落实力度。

[王宗正、龚祖勉委员]:政协报告实事求是,特别是提案的地方标准,既结合了政协工作的主要抓手,又切合数字化改革实际。政协未来五年工作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为委员履职提供方向和指引,建议加强新老委员之间的沟通、联络与学习,更加关注民生、履职尽责。

[胡如意委员]:围绕“双碳”工作,建议一是充分认识碳达峰期间给予的发展窗口期。二是在减排下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产业链。三是走出一条温州的特色和亮点的碳中和之路。发挥温州天独厚的固碳资源,能源减排在前,产业减排在后,深度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和产业特点,有序可续地推进。

[叶剑秋委员]:围绕打造“家慈善公益村”,建议一是结合“家慈善概念”,在制度建设上应更具有灵活性、鼓励性和突破性。二是联合民间的力量,共同建立公益村发展服务中心。三是举办一年一届的家慈善公益大会,感召民众把人人参与慈善作为共同富裕的共同使命。

[卢琼委员]:针对较多高层次人才和创业项目在温州落地难的问题,建议一是整体看待人才价值,让不同学历人才呈梯队抱团发展。二是打造科研院所的知名品牌,增加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三是优化科研经费分配框架,让在温科研博士群体都有科研热土。四是充分发挥温州本土高校软实力,做好科研主体背后的支撑。五是充分挖掘有意向来温的高层次人才,发挥主动性。

[陈肖锋委员]:围绕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南片区改造提升,打造登选坊文化艺术一条街,建议一是明确投资和运营主体,并联合相关文化和工艺美术经营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征收、公共部位保护性改造。二是出台分类业态入驻和改造提升补助政策。

[陈勇委员]:针对温籍华侨身份证办理难的问题,建议一是适当放宽年满18周岁华侨子女的落户条件,尤其是缩短有关连续居住满5年的规定。二是加强数据库建设,开通网上办理身份证手续,简化办理流程。

[张春梅委员]:围绕打造瑞安侨贸小镇,建议一是延伸义新欧温州号至瑞安,打造侨贸小镇成为海外营运的集散中心,创建侨贸小镇为全国侨乡电商样板。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以优质服务促进侨商侨资侨智三回归。三是积极融入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国家级华侨创新创业集聚区。

[王奇委员]:围绕温州打造全国体育改革发展标杆城市,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优化运行机制。二是加强政策引流,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华侨和温商参与体育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三是成立专项基金,同时鼓励温商成立体育类的基金,必要时国有资金可以入股。四是引进专业人才,鼓励退役专业运动员回家乡支持体育事业,设立青少年训练基地,培养后备人才。五是发展儿童体育,打造温州儿童友好城市的形象。

[林偌嫣委员]:围绕促进温籍留学青年回温创业,建议一是打造“海归创业友好型城市”,为创业者设立一站式创业服务站。二是举办高规格海归人才创业盛会,重塑创业氛围。三是规划海归创业园区,聚集人才资源效应。四是在巩固原有产业地位的基础上,鼓励海归人才微创新。

[俞海波委员]:围绕医联体建设方面,建议一是出台医联体建设的配套政策,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二是加快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医联体内人才流动。三是统一标准,加快我市健康信息化进程,促进资源共享。围绕华侨健康方面,建议一是做好系统谋划,多渠道多种方式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惠及温州的海外华人。二是做好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让温州的海外华侨感受家的温馨。

[叶德辉委员]: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一是打造教育强市,提升教师素质。二是针对行业,打造大学人才实习点、企业孵化园等举措。三是开辟企业沟通渠道。四是进一步坚定不移走出去战略,依靠大城市在人才、技术、项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借力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县企业。

[方晨光委员]:建议一是城市国际型文化活动策划主题聚焦。二是海内外人才回温创业政策聚焦。三是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公共空间改造内容聚焦。

[陈欢跃委员]:针对“双减”问题呼吁,一是以教研的形式开展“优化课堂”和“分层作业”的研讨,二是提高托管服务和质量,三是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减少家长自身焦虑,关注孩子习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塑造健全人格。

[娄志斌委员]:建议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打造“归雁”情怀的培育圈。二是打造“人才归雁”的朋友圈,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温州接壤。三是打造“人才归雁”的成长生态圈,为创业创新提供土壤与养分。

 [黄伟超委员]:围绕人才引进,建议一是全面引进新兴企业扎温。二是拓宽企业人才招聘窗口。三是规划外来人口新区。

[郑蛮委员]:围绕“互联网+”医疗模式,建议进一步放宽对提供线上医疗的医疗机构的自主定价权;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帮助医务人员实现“制度性减负”,“技术性减负”,进一步加快智慧医院、智慧医疗科室建设,智慧医疗人才培养。

[陆毅委员]:建议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双减”落实,一是统建一体化全方位课后服务管理体系。二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快个性化教与学模式推广。三是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常态化开展。四是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强化资源供给、教研支撑和大数据应用。

[张华许委员]:围绕企业家教育培养工作,建议由市委统战部牵头,统筹经信、市委党校、工商联等部门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温州南怀瑾书院资源优势,打造“儒商学堂”。

[赵国柱委员]:针对华侨的法律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建议一是由司法行政部门协调成立温州海外华侨法律服务团。二是由法律服务团与海外商会、侨会、联谊会等团队对接,洽商法律服务形式、载体。三是由司法行政部门与商务部门协调,对一些海外华侨招商引资项目,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四是由司法行政部门、侨联搭建海外华侨法律服务常态化平台。

[郑光雨委员]:建议关注温州本地特色小吃行业发展,建设特色美食街。

[王长明委员]:建议聚焦温州 “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城市定位,以2023年永嘉郡设郡1700周年为契机,策划大型宣传纪念活动,弘扬温州传统文化,提高温州知名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升民众应急情况处置能力,防止出现“一人得病,全市吃药”现象。

[黄小明委员]:建议加强对物流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的调研,探索破解物流成本高的问题。

[俞林伟委员]:建议一是邀请更多市域外的专家参与研究温州学;二是加大社科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

[杨海曼委员]:建议要发挥好在外温州人、民营经济、温州学生等资源的比较优势,找准温州在浙江省甚至全国经济大棋中的定位,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

[木晓东委员]:围绕城市建设,建议一是要有前瞻性的规划及科学性的充分论证。二是对关键区域、地段和重要建筑要强化规划设计。三是要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兼顾,为温州城市建设谋好局、把好关,实现城市建设精彩蝶变。

[严立淼委员]:一是建议成立市县专班,争取国家债务支持,尤其是专项债务的支持。二是建议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建筑业发展。三是建议发挥温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四是建议帮助协调泰顺廊氡景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

[南君侠委员]:建议政府可以在招商引资方面挖掘更多资源,在服务效率、惠企政策,以及投资有回报的优质项目等方面,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独特优势,让更多人来温州创业、发展。

[胡勤峰委员]:围绕温州家具行业转型升级,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帮助行业制定区域品牌战略规划,开展多家独立企业的协作互利支持;加强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优先采购使用温州制造产品。

[陈晓敏委员]:针对厂房竣工延期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可以出台帮扶政策,适当给予合约期限延期,或者豁免处罚等。

[张笃霖委员]:针对我市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本土企业。二是规范收费标准,合理确定价格。三是出台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四是鼓励全咨行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从资本输出到“智力”输出的转变。

[吴沐恩委员]:围绕吸引新生代企业家回归家乡投资创业以及外来青年来温创业,建议一是在软环境上,全方位打造文化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适应和需求的文化城市氛围。二是将市人才办对“瓯越英才计划”的政策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三是支持新生代企业家参政议政,畅通其向政府传递合理诉求的途径,维护其合法权益。

[王东升委员]:围绕强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产业定位,建议一是完善招引项目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重大项目招商统筹机制。二是精准谋划产业链招商工作,补齐产业链短板。三是探索分级推进项目招引,协调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要素。四是强化与产业研究智库对接,高水平谋划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未来产业。五是完善企业跨区域转移顶层设计,加强对企业跨区域搬迁的统筹引导。

[王达武委员]:针对科创型企业在初创资金、直接融资、人才引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探索成立科创板专项基金。二是试点使用新型融资工具 “股转债”。三是适当延长贷款授信周期。四是由政府与头部投资机构合作,拉动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源。五是运用好温州“企二代”的高学历、对产业熟悉、对本地文化熟悉等优势,设立返乡科创补贴,吸引召回在外青年企业家返乡创业。

[章如海委员]: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建议一是定制专项培育政策,出台《温州市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行“一企一策”措施;二是大力引导创新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快智能制造步伐,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四是加强有效服务指导,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系制度;五是推进工业文化内涵挖掘,建立完善工业文化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赵增杰委员]:针对房地产行业的配套企业发展难的问题,建议一是市政府从保经济、保企业、保稳定的高度,更加重视我市房地产行业。二是借助“温州金改试验区”政策优势,加大与国家和省级部门对接力度,对商业承兑汇票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件。三是缩短小额电子承兑汇票的付款期限,减少占用小微企业流动资金的时间。四是允许符合条件的电子承兑汇票拆分使用,方便小微企业进行小额支付。

[张翔委员]:围绕医药企业发展,建议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温州本土医药品牌扶持力度。二是倡导高校、医院、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温州医学教育、医疗资源优势、医药经营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供应链大脑。三是由行业协会和温州医药本地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温州市内外医药相关企业,坚持走规范化经营,借力资本市场,在五年内培育2~5家医药产业的上市企业。

[黄胜丰委员]:建议一是引进西北高校在温州设立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二是以更好的政策鼓励温州企业在西北高校设立研发机构;三是支持温州企业柔性引进西北高校人才;四是以更好的政策推进西北高校新项目和温州企合作并落实。

[李柏瑞委员]: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建议一是挖掘更有商业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项目,助力两江发展和江畔经济建设。二是加强政企联动,企业联动,把城市的项目开发建设做得更有商业价值。

[高海余委员]:建议一是同步推进北部新区建设中老旧国企建筑的拆迁。二是加大支持企业发展的纯信用产品开发力度,同时真正落实企业利用商标、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在信贷政策上适当向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科技型新兴产业倾斜。

[林芬芳委员]: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议一是加强致富宣传,提升农民的创新意识,示范带动低收入农民效仿致富。二是打造开放式小产业系统,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让“小商品大市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三是合力建设可持续多业态闭环式系统,在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由各相关部门协同制定“一县一策”,建立完善有多业态支撑的闭环式系统和上下游产业链。

[刘建挺委员]:围绕乡村振兴,建议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强化配套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温州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盘活闲置耕地、林地等资源,推进三产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高效高质发展。

[翁银巧委员]:针对温州新生代“引留”问题,建议一是树立创新创业典型,搭建创新创业大平台。二是传播温州精神文化,培养家乡认同感。三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建宜居宜业新温州。

[伍奕豪委员]:围绕激活在港温籍青年的家国情怀,激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建议一是培养青年领袖,发挥在港“青年领袖”效应。二是落实青年项目孵化平台,激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三是巩固文化内核,激活在港同乡共有文化记忆。

[夏光耀委员]:围绕凝聚海外温州人力量,助推“千年商港”建设,建议一是建设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建立线上资本回流平台、机制,吸引更多港资、侨资回归。二是出台支持港商、侨商发展的政策举措,发挥温籍在港工商界人士的金融业务优势,支持帮助有条件的温州企业赴港上市。三是专门设立华侨华人创业园、侨商小微园,建设华侨大厦等,集聚更多华侨资源,服务家乡经济发展。

[李建江列席人员]:针对温州侨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加大对侨工作的支持力度,升级海外版“全球通”;二是想方设法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三是用强有力的落地和破冰政策,提高温籍华侨在“先行区”的融入度。

[张剑英列席人员]:围绕推动我市进出口贸易,建议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进出口商会、各行业商会、海外侨团一起研讨,有规划、有针对性的拓展国际友城。二是在国际友城的商品贸易集散地、自贸区所在地设立“出口品牌产业升级孵化器”。三是建立国际友城合作展示厅。

[厉嘉浩列席人员]:建议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小中小企业负担。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建议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帮助企业复产复工。

市领导刘小涛、张振丰、陈作荣、王军、陈胜峰等分别参加小组讨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