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徐克美委员的发言——优化高职院校专业集群 就地培养“产业大军”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随着温州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承担培养重任的在温高职院校,如何建好覆盖智能装备、数字经济、鞋革服装等我市重大产业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培养大量符合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一线技能人才,再次提上日程。调研发现,我市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还存在着三个不够”:

一是专业集群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不够高。一方面,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经济产业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迅速转型升级,但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却相对滞后,专业设置的调整步伐落后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脱节。专业集群常常出现“两极不匹配”局面,要么供给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要么供不应求。比如我市企业无法消化大量的财务会计类专业高职毕业生。

二是地方特色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度不够深。高职教育“供给端”与产业发展“需求端”在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的“不贴合”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在市人社局发布的《温州市2021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中,我市高职院校仍缺乏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专业。同时,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融合不足,比如我市41家上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占比不到60%,特别是中小企业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是中高职一体化现代体系构建不够紧密。中高职一体化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力抓手。目前,由于高职一体化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衔接不畅和统筹管理缺位等问题,导致在温职业院校中高职五年制一体化办学本地招生率不到20%,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温高职毕业生留温率。

为此,我建议:在温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快优化专业集群,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善人才培养路径、功能、结构、和效率。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机制,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创新政、校、行、企、研联动机制发展思路,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开设一批新专业,裁撤一批供给过剩、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专业,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积极布局与温州地方产业匹配的人工智能、智慧文创和跨境电商等相关“新优专业集群”同时,专业建设必须采取协同化对接、数字化改造、融合化转型、精准化考核等措施,全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培养出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大军”。

二、创新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机制,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在温职业院校布局,鼓励在温高校兴办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扩大在温职业院校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办学规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瑞安、永嘉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产教融合、中高职一体化”新型办学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五链”融通。建议乐清、苍南、龙港等地学习借鉴,培养满足本地企业需要的产业技术人才。

三、创新出台混和所有制办学新政,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灵活度。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民办教育的优势,借鉴山东、江苏等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成功经验,聚焦温州特色产业,拉动社会资本和企业力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各方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和现代学校制度,并给予灵活的政策保障。构建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开展院校“混改”、专业“混改”、实训基地“混改”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改变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现状,真正满足适应温州现在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