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胡晓霞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温州市委会的发言——创新政策供给 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全力助推温州创新型城市建设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年初,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这意味着温州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已经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要高水平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还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创新动力减弱。疫情发生以来,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不断提高。虽然这几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减负政策,但面对科研的高投入、以及国内外新冠疫情蔓延之下复杂的外部环境,激励效果有限。2019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14家;2020年疫情爆发后,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锐减至639家;2021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也只有763家。从数据的对比中可见不少企业只求“小富即安”,创新动力不足。

二是政策扶持精准度不高。科技初创型企业面临知识产权评估难、融资难、质押难等问题,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尽管这几年我市不少银行降低了信贷门槛,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少、能抵押的资产少,企业技改和设备投资难以申请到贷款,流动资金转贷续贷比较困难等方面。由于缺乏精准有效的金融体系扶持,企业更加倾向于短平快、风险小的研发项目,不利于全市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

三是人才引留问题依然凸显。虽然这几年我市加大了“招才引智”力度,扩大各类人才政策受惠面,但由于温州房价偏高,加上外来人才的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问题难以解决,人才引留问题依然突出。

我们认为,温州要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除了继续加大招才引智和金融支持力度外,还应扬长避短,打破制度藩篱,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以协同和协作方式共同推进区域科创水平提升。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整合科技资源打造科创共同体。着力完善区域创新治理体系,在本市区域内重点打造以瓯江实验室为龙头、在温高校科研院所协作的创新联盟机制,形成人才、资本、孵化、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的协同创新体系,改变科创资源投入结构雷同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出台《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温州在长三角科技创新中的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和平台建设等。通过借力长三角区域实力雄厚的科创资源为我市产业高端化“聚能”、为提升科技创新“增能”。

二、制定配套政策建立科创共享机制。聚焦我市“5+5”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出台配套政策,通过加盟或共建科研实验室、孵化产业园、院士工作站等方式与其他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针对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市外人才集聚地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多元化投资,以“项目+人才+资金”方式,打造全新“科研飞地”。

三、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除行业和重点企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外,还应围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中的成果转化、人才匹配、投融资服务、市场拓展等难点实行“揭榜挂帅”,通过政策和市场的“两只手”,全面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揭榜挂帅”实施细则(条例),明确和规范“揭榜挂帅”流程、利益相关方权责范围、成果评定、外部监督、经费安排、验收等事项,为“揭榜挂帅”实现常态化管理、服务和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四、建立专班制度推动政策高效衔接。组建由发改、科技、经信、投促、工商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审议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重大政策问题。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具体执行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确保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学习其他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先进创建经验和做法,建立异地干部交流制度,为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和两地交流牵线搭桥,为后续政策出台和调整提供依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