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史
首页 > 温州文史
     
 
抢救城市记忆——梅冷生与早期政协文史资料工作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卢礼阳】 【 】 【2020年08月11日】

刊登于《温州日报》2019年8月28日

 

195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举行茶话会,政协主席周恩来在茶话会上提出:“希望过了六十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他说:“戊戌以来是中国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方面记载下来。”在周恩来的倡导之下,全国各地政协陆续开展文史资料工作。

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始于1962年。当年6月二届市政协设立文史资料工作组,同年12月6日正式宣告成立。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会主任委员金嵘轩兼任,副组长五人,包括市政协常委柯逢春、梅冷生(以上两人民革)、陈逸人(民盟)、谢圣弢(宗教界)四人,加上宋津梁(民建)。

会后多次举行文史工作座谈会(1963年4月5日至6日、5月31日,1964年2月24日至25日、11月23日,1966年1月13日),贯彻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讨论与布置工作。

根据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特点,结合各界具体情况,文史工作组拟定比较详细的撰稿参考提纲,发送到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士手中。民革、民盟、民建、工商联和宗教界先后成立文史工作组,开展征稿活动,动员各界人士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参与这项工作。

经过联络、发动,撰稿队伍(包括翻译)由原来的四十多人,增加到132人,稿源不断拓宽。自1962年8月至1965年12月之间,文史工作组共征集到220篇稿件。加上此前脱稿的11篇(1959年2篇、1960年9篇),早期政协文史资料总共收到231篇,计2837页,108万字。从征集到的稿件看,题材涉及温州政治、军事、文教、科技、宗教、社会等多个方面,其中教育、宗教比较集中,分别达到46篇、42篇之多。由于执笔和提供材料的人士大多为经历丰富的文教工作者、实业家、和平起义的民主人士及其他方面的知情人,内容以“三亲”史料为主,不少属于第一手材料,很有份量,相当珍贵。

当时,金嵘轩还是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一身多任,工作繁忙自不待言,组长显然是挂名。柯逢春作为永嘉县副县长、民革市委会副主委,兼任副组长,除了提交《我对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的点滴见闻》《参加永嘉县竞选伪参议长的经过情况》等两篇稿子,也难以过多兼顾。而梅冷生长期致力于历史文献的搜集与传承,以市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兼任副组长,顺理成章成为实际负责人,承担文史工作组的日常业务,可谓责无旁贷。

作为民革温州市委会常务委员,梅冷生首先发动民革同人开展工作。梅冷生日记1963年7月4日载:“上午民革为文史资料拟题事开会。”民革成员、五十年代初做过图书馆副馆长的张达生,很快撰写了《刘英烈士二三事》《记王金娒烈士被捕和牺牲的经过》等两篇文章。刘玉亭初稿、方志刚整理的《关于雷高声被周之庠诱降陷害的简况》,结尾透露:“本文稿在整理过程中曾得到民革温州市委会文史工作组的部分协助。”均是生动的例证。

在组稿过程中,涌现一批骨干作者,热情之高,令人感佩。

如陈于滨,或通过口述方式请同人执笔,或自己直接撰写,一人提交十三篇,合计七万三千字。《1935年到1949年温州反动地方武力发展沿革和形形色色》《温州地方武装罪恶活动中的兵役舞弊》《温州反动派内部矛盾斗争的一幕——楠溪官匪妥协亲历记》《美英帝国主义的石油对温州地区的经济掠夺史》《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侵占清水埠国土建筑油池码头的经过》《记浙闽海匪》(与苏宰衡  合作),以上六篇系口述,前五篇由孙孟桓笔录,第六篇系田文执笔;《关于永嘉商团》《温州第三次沦陷的“兴华庄”》《温州第三次陷时之伪组织情况》《翁光辉在温州》《关于1948年在温州伤兵大闹宁绍轮局事件的真相》《永嘉自卫团起义的前后真相》《解放前温州班业(十三班)的内幕》(1964年12月17日一稿,1965年2月22日二稿,与王泽侯合作)等七篇,除个别文章属于合作之外,均属陈本人执笔的“三亲”见闻。

孙孟桓十一篇,包括《关于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的补充》《一九四七年温州伪国大代表竞选丑剧纪略》《刘珍年所部在温州》《陈纯白禁烟笑话》《渠口岭劫官银案纪闻》《抗日战争时期温州三次沦陷有关军事方面情况纪实》(柯逢春汪人杰陈于滨黄柱华宋任夫余毅夫等提供资料,孙孟桓负责整理)《记永嘉中学风潮》(张敏斋述,孙孟桓录)《东瓯电话公司》(黄伯蕴口述,孙孟桓笔录)《清末至解放前温州古董外流及其他》(王绍棣述,孙孟桓录)《旧时代温州赌博的形形色色》(姜勉述,孙孟桓录)《蒋介石匪帮通货膨胀下一个投机者的下场》(干焕章述,孙孟桓录),合计两万五千字。

方志刚六篇:《温州天主教初起简史》(28000字)《温州天主教会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应变活动》(29300字)《冯烈鸿关于温州辛亥革命的报导》(与郑济民合译,25000字)《冯烈鸿的经济情报》(5400字)《冯烈鸿的政治和军事情报——关于温州情报的书信节录》(4800字)《一幕温州独立的戏剧》(1200字)。除了第一篇,其余五篇均为译稿,均属于宗教题材,前三篇篇幅尤长。此外,他还协助刘玉秀整理《关于雷高声被周之庠诱降陷害的简况》《叛徒周新攀的可耻下场》《仗赖帝国主义势力起家的周德元》等三篇文章。

梅冷生本人三篇:《记汉奸王永山》(1964年6月30日口述,孙孟桓录),全文16页,6500字,1985年9月收入《温州文史资料》第二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编辑改题《汉奸王永山其人其事》。
《我在温州创办慎社与参加瓯社的经过》(1964年9月18日口述,孙孟桓录),1991年收入《温州文史资料》第七辑,改题为《“慎社”与“瓯社”》。以上两篇均系孙孟桓协助整理。

另外一篇《关于一九一七年温州宣告自主的一个文件》(1964年9月18日),附《瓯海公报》丁巳十月十六日布告剪报,1985年2月发表于《温州文史资料》创刊号,改题《一九一七年温州宣告自主的一份布告》,剪报则作为图片安排于卷首。
文史工作组收到稿件之后,在首页天头加盖收文章,第一栏“政协温州市委会文史稿件”,第二栏包括“编号”“类别”“字数”三格,第三栏“处理意见”。如《我在温州创办慎社与参加瓯社的经过》,收文章第二栏依次填“编号:198”“类别:文教”“字数:3300”,可见当年工作细致之一斑。

“文化大革命”开始,温州市政协机关瘫痪,文史资料工作也被迫搁置多年。所幸梅冷生先生将征集到的这部分稿件及时转移到市图书馆收藏,妥善保存,得以躲过一劫。1983年市政协重启文史资料工作,曾派专人到图书馆接洽,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这批文稿继续由市图书馆保存,但市政协有优先使用权。直至2007年编辑《温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文史委派杨志华同志到图书馆查阅存稿,又挑出《清末至解放前温州古董外流及其他》(王绍棣述,孙孟桓录)、《温中附小的回顾》(王晓梅)、《温州绸布店之盛衰及其公会组织经过之慨况》(邱百川)、《参加永嘉城河水利委员会之回忆》(徐宗达)、《记陈黻宸二三事》(吴洗凡)等十篇文稿收入书中,足见早期文史资料工作的成效。

梅冷生先生与文史工作组同仁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们精心组织与保存稿件,开创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不朽业绩,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