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政协
鹿城
龙湾
瓯海
洞头
乐清
瑞安
永嘉
文成
平阳
泰顺
苍南
龙港
首页
> 县(市)区政协 > 乐清
     
 
政协委员把脉问诊献“良方” 加速度推进乐清中医药建设
【来源:乐清市政协】 【 】 【2020年06月05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着眼于“治未病”。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在病毒预防、轻症缓解、重症治疗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针灸、中医保健在调节患者免疫功能、生理机能方面和中医主导的中西医联合诊疗方案对流行病的治疗效果明显。因此,中医药引起更多关注,前不久,部分乐清市政协委员就此进行专题调研,呼吁加强中医药建设,促进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目前,乐清有市级公立中医院1所,设有中药房和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科室的市级公立医院4家。2017年来,乐清市共投入资金360余万元,在全市31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22个。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年各级医疗系统中医门诊共接诊病人21.7万人次,开出处方24.2万张,就诊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近几年来,尽管全市基层中医药事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从服务能力、诊疗水平、人才培养、宣传引导等各方面来看,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调研过程中,很多市民反映,市中医院的专家医生一号难求,门诊科室经常排长队,而基层中医馆又难有知名中医坐诊,中医药事业建设与当前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中医院发展滞后

市中医院现有的硬件设施相对简陋,场地条件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诊疗区域空间狭小,候诊区、就诊区、住院区、理疗区、停车场经常人满为患,高年资中医师少,找名中医看病更是难上加难。市中医院扩建工程尽管2019年底扩建主体工程已顺利结顶,但最快也需2年后才能投入使用,在新院搬迁之前群众看病难仍得不到有效缓解。此外,中医院中药集中配送体系亟待提升。2013年乐清基层卫生院除5家自行设有中药房的单位外,其余均实行虚拟中药房,由市中医院的中药配送中心实行统一配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处方的传递仍以传真、微信等方式为主,与中医院的HIS系统还未直接联网,无法实现数字化传输、痕迹记录和实时查询,极易造成漏配、漏寄等现象发生。

基层卫生院中医馆门可罗雀

去年以来,乐清市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大幅推进,但整体建设工作多以完成上级考核要求为基础,实际作用发挥并不理想。据统计,2019年在中药配送中心提供配送服务的27家卫生院中,每月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除去市中医院下基层的中医师外)中药处方超过50张的2家,月均处方30-50张的2家,月均处方10-30张的4家,月均处方10张以下竟然多达19家,大多数基层中医馆门可罗雀、形同虚设。

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

市中医院人才严重缺乏。省名中医张良骥、温州名中医周朝进、全国基层名中医倪永华相继退休后,乐清市中医院知名专家型中医师紧缺,虽然目前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有3名,副主任中医师8人,主管中医师17人,但临床经验丰富的特色专科人才不足,严重阻碍着中医药特色的全面发挥。

基层卫生院中医人才凤毛麟角。当前,在乐清市中药配送中心提供配送服务的27家卫生院中,共注册有50位中医师(含中西医结合),但实际从事门诊临床的只有24位。民间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所剩无几。目前,乐清市中医药年度专项经费只有10.8万元,使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和特色科室建设难以开展,特别是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数量不足、配套设施的不够完备,无法满足基层中医师传承进修学习需求。

“双下沉两提升”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人才资源“双下沉”、机制配置“两提升”的效果仍然有待提高,普遍表现为名中医市级门诊一号难求,而下基层坐诊则门可罗雀。“双下沉”中医师基层门诊多数时候为了完成“下沉”任务而下沉,往往被动应付、积极性不高;对名师下乡坐诊没有事先多渠道进行宣传,有需求的群众不知晓;上级医院的优秀中医师到卫生院开展业务时,卫生院往往没有安排基层年轻中医师跟班学习,无法对基层人才的培养成长形成最佳的带动效果。

持续投入做强乐清中医药事业

委员谢建军建议:

持续加大对市中医院的建设投入,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乐清市中医院一期工程主体已顺利结顶,并将按期投入使用;建议尽快启动市中医院二期工程的前期拆迁工作,有效改变门诊看病难、住院难、停车难等关键性问题,结合老城区改造,突出中医特色,打造成康养工程基地,做大做强乐清市的中医药龙头单位,推动乐清市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加快建立乐清市中医诊疗中心。以中医药大数据建设为基础业务平台,构建以市中医院为服务中心,31家基层医疗机构为服务载体的模式,通过网络协同开展多学科远程会诊业务,最终实现各业务系统有效协同化、应用标准化、数据可追溯化,完善数据汇集、安全备份和有效处理,实现中医诊疗中心有效建设与应用,为群众开展中医精准医疗服务和健康保健服务。

建设中央智慧共享药房信息系统,构建市域中医药同质化服务标准。在市卫健局拟建的区域卫生院HIS系统平台中,嵌入全市基层统一中央智慧共享药房中药信息数据模块,对现有的中药配送中心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并强化系统对接,增加快递信息查询、患者微信推送服务等功能,为全市的群众提供统一快捷的中药配送及信息化服务。

委员张成川建议:

完善卫生院建设,建好建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卫生院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绩效考核中中医药占比。对基层开具的中药饮片处方、非药物治疗及中医治未病等项目进行补贴,推广针灸、耳穴、艾灸、足浴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突出中医药特色服务水平,提高临床中医师诊疗收入比例,提升中医药服务人员积极性。加强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在卫生院扩建或新建时提前做好中医馆的建设方案,完善各项基础配备;条件有限暂时无法优化的,需尽量将中医馆下移、前移,突出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提高基层中医人才比例,用好用足现有的中医师,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驻基层定点长期坐诊,手把手指导年轻中医师尽快成长;实施中医类别医师倍增计划,全市基层每年招聘职数中中医类别医师占比不低于25%。

委员周静伟建议:

设立专项基金,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按照《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中医事业费应当达到或者高于卫生事业费的百分之十”、中医事业费的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的规定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向中医药事业的倾斜力度,完善对中医药政策性亏损的补助机制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5-10年,每年10-15名,每人培养3-5年)并设立专项基金,全力支持上下级中医师之间的指导交流培训。加快推进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在市中医院引进国家级、省级的名中医工作室,健全名中医师承制度,搭建起学习、指导、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快人才培养进度,做到上下联动,共同进步,避免中医药人才的再次断层。大力扶持中医药临床特色专科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品牌。

委员赵惠珍建议:

充分发挥“双下沉、两提升”的作用。加强健全对市级中医师下沉工作的考核机制,明确日均门诊的服务频次要求,推动门诊服务与上门诊疗、公卫服务相结合,尽量前移服务窗口,发挥知名中医师基层诊疗服务的最大效果。提前做好下沉门诊宣传工作,详细公布相关医生的基层坐诊时间安排,短信精准通知、日常门诊广而告之等方式,引导更多的有需求的群众及时接受诊疗服务。扎实做好基层医师跟随学习工作,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规范,使“双下沉”的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