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温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简报(第11期)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小组讨论综述(三)

4月22日下午,农工党、致公党、侨联、九三学社、经济、社福社保、少数民族、特邀界别委员就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黄永滔委员]: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导致目前企业复工复产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建议:一是政府部门要从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要给予全面落实,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给予调整;二是政府应对所有中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政策条件都应公平对待,出台优惠帮扶政策时要少一些条件和门槛;三是政府应该在劳资关系上出台一些阶段性的临时特殊政策措施,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压力,稳定就业。

[胡如意委员]: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获得感不是特别强,建议:一是宣传形式很重要,发文件、开会重视程度不够,可采用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甚至可以考虑网红市长直播宣传温州政策;二是刚性兑付比较关键,借助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由驻企服务员对照政策逐项落实好;三是政策评价可以强化,政策回头看的不多,建议结合万人评议、公示,让企业参与政策评价,提高政府政策的针对性。

[周启政委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年度目标很积极,但难度很大。建议:1.在政策方面,要加大落实力度;2.在问题方面,既要解决共性问题,更要解决个性问题,才能提振信心;3.在减负方面,降本减负新政是最有力的举措,要抓好落实;4.在技改方面,政府要更大力度予以支持,帮助企业协调银行给予融资;5.在融资方面,政府要做好融资稳控,既保企业融资需求,也要防过度融资风险。

[蒋擎纲委员]:建议市政府鼓励外贸企业购买出口收汇保险,保费费由政府百分百返还,企业发货后,钱收不回来,保险公司负责理赔,既有利于提振外贸,也有利于占有市场。

[项建忠委员]:受疫情影响,我市鞋革、眼镜、汽配等行业订单下降,大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问题,建议:1.金融支持企业的力度要加大;2.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3.加快老厂房改造,为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翁银巧委员]:1.因国外疫情爆发,外贸出口行业受影响严重,“为企业减负228亿”感受不明显,目前已享受到的只有电费优惠5%,水费优惠10%,社保补贴20%,市政府要推出实在的优惠政策,重视民营经济,尤其是外贸企业;2.温州是侨务大市,侨务资源丰富,海外投资大,倡议紧跟“一带一路”,强化海外利益保护理念,成立保护海外华侨应急中心。

[金金燕委员]:政府今年出台大量惠企政策,建议抓好政策落地,如“28条”新政中的减免企业租金一条,目前跨区域享受政策仍有困难。

[赵斌委员]:当前企业面临展会中断、库存增加、成本上升、资金压力大、产能过剩等问题,建议:1.在融资方面,提高“国保民”时的不良贷款容忍度,或采取政府与银行分担融资风险的做法;2.对政府行政性存款,可以采取竞争性存款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刘光华委员]:建设好瑞安侨贸小镇,有利于推动温州侨商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一要进一步提升侨贸小镇在温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二要深入实施“义新欧+温州”模式,承接中欧班列温州站场,打造国际物流内陆港;三要建设B型保税物流中心,有效满足周边区域进口贸易经营企业、外向型制造业、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等对保税物流服务的需求;四要加大力度构建侨商和温州(瑞安)产业内外联动平台,促进温州外向型经济发展。

[朱亦辉委员]: 1.受疫情影响,外贸型企业需要更多的扶持,希望政府在这方面予以重视;2.技改设备更新后,很多企业将面临无人维护的问题,政府要建立数字化人才学校,支持智能化技改和数字经济发展。

[薄士坤委员]:疫情对我市中小型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建议:1.提振企业信心,政府给予引导;2.加大减租减税减息减开支力度;3.加大扶持力度,给中小企业一定的信贷支持,由政府帮助协调外贸单位进行保险理赔。

[李家仁、陈少杰委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补短板”时间太长,疾控预防落后在重视程度上,建议:1.尝试建立直报机制,疫情直通市级决策层;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人才要在各大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实践培养,既锻炼能力,又可掌握温州各地市级人才情况;3.依托温州医科大学,建一个公共卫生学院,提高温州卫生防疫能力。

[郑天津委员]:我市血液供需形势愈发严峻,存在街头献血点未能形成献血服务网络,网点各项保障缺失,长期固定献血点难以保留等问题,建议:一要把固定街头献血点作为基本医疗设施列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二要将多功能献血屋建设与城市生活紧密关联;三要让街头献血网点成为城市文明的标杆。

[钱燕委员]:我市目前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缺乏,政府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但是缺乏对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医护技能培训监管,建议:1.政府加大对家政服务企业与培训机构的管理,给予开展培训的机构与参加培训人员以支持和优惠;2.鼓励专业医护人员、志愿者、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培训工作中;3.政府部门组织考核,严格规范考核制度,要求月嫂、育儿师、病人看护人员等持证上岗。

[葛利云委员]:我市在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医院综合实力不足、学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建议:1.借力附一医的重点学科——感染内科优势,加强传染病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2.加强传染病医院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投入长效机制;3.探索传染病医院发展的新模式,搭建医院科研平台,建立我市传染病研究所。

[陈亚东委员]:做好个人手卫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办法,建议:一是在城市道路、小区公共区域、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地方,科学合理设置洗手池;二是所有洗手池均可以装节水型开关,同时严禁用于洗车等,防止浪费;三是明确公共洗手池管理部门,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金霄委员]:血压计(表)、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等仪器要定点定时送检,目前我市医院有多个院区,仪器分散,统一送检时容易造成检测超期、运送损坏等问题,建议检测单位为能基本满足检测条件的医院就地检测,提高工作效率,并帮助有条件的医院建立计量标准。

[曾丽萍委员]:我市青少年近视情况越发严重,建议:1.继承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神经学和生物全息论,通过耳穴综合调理防控近视;2.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区进行防控近视试点;3.加速中医耳穴疗法防控近视的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医疗服务;4.加强宣传有效、科学的视力健康知识。

[吴厉锋委员]:“长期护理保险”是着力解决失能人员特别是重度失能人员的医疗护理和基本生活照料,建议:1.政府要将“长期护理保险”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使更多百姓受益;2.政府需制定如何促进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造福于失能人员。

[蒋晖委员]:5G网络会是一个经济增长点,目前5G存在基站建设未全面覆盖、电费成本高、通信设施耗损大等问题,建议:一是要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和机房落地;二是要积极探索推进“转供电改直供电”改革;三是要强化通信设施保护力度;四是要推进5G+应用突破,重点打造传统行业5G+智能制造、5G+智慧旅游、5G+智慧教育等应用场景。

[钱仁卷委员]:我市目前的人才政策仍存在以下问题:人才政策门槛相对过高;重引进,对存量人才不够重视,造成人才流失;人才子女入学政策不够明确,可操作性较低等。建议:一是适当降低门槛,完善现有人才目录,以更符合温州人才需求实际;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人才住房政策,重视和留住存量人才,平衡人才生态;三是进一步完善细化人才子女入学政策,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郁引飞委员]:1.尽快落实对民营企业家容错关爱机制,扶持发展民营经济;2.对专业性较强、争议性较大的民营企业案件,处理时要慎重,坚持少捕慎诉原则,引入公共服务评价机制,让案件公开,避免冤假错案;3.提高执法队伍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各级执法专业人员的专业业务交流,提高办案水平和质量,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徐茜茜委员]:我市社工队伍建设中,存在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工作能力不胜任等问题,建议:一要推广落实专职化社工制度,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度;二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专业社工占比;三要面向优秀社区专职工作者定向招录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建立新录用机关事业人员到社区锻炼机制。

[郑晓群委员]:加强产城融合,对接来温人才的工作生活,用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把人才留下来。

[林慧委员]:我市目前有近50万名残疾人,政府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建议:一是推进精准康复;二是推进精准扶贫;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助残;五是对照全面小康评价指标,补短板强措施。

[陈娅莉委员]:一要把养老作为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二要跳出养老看养老,布局需要新思维;三要根据需求导向,全方位供给来建设养老院。

[刘力丹委员]:我市的民族干部在数量上、层次上、结构上都存在不足。建议:1.民族干部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在能够直接执行落实民族政策的政府业务部门和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把党和国家在制定民族政策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好;2.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民族乡村是重要战场,让民族干部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着、展示者。

[丁双双委员]:我市少数民族乡村与其他农村地区相比,地理位置更偏远、产业基础更薄弱、生活水平更低下,成为“两个高水平”和乡村振兴建设的一块短板,建议:1.少数民族乡村的产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宜居为前提为代价;2积极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产业,逐步形成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体系;3.做好城乡联动,加快少数民族乡村发展。

[李建江委员]:1.继续做好为侨服务的“全球通”工作;2.加强宣传、强化考核,千方百计降低企业成本,多措并举狠抓惠企政策落地;3.推动《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落地。

[黄宗耀委员]: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目前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所需的法律顾问费用一直没有落实,要尽快将法律顾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项进光委员]:近期我市收到多起反映,要求对加装电梯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信访件,加装电梯因正当权益难保障、制度“空白”执法难等问题已成为我市社会矛盾的爆发点,建议:一是建立利益损害补偿机制;二是实行设计备案审查制;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叶辑松委员]:我市部分堤防工程施工质量堪忧,建议:一要加强组织和资金保障,及时完成水毁工程的修复;二要落实责任主体,严把重点环节质量监管关;三要打造“安澜工程”,优化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四要确保安全运行,建立堤防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庄小将委员]:当前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存在缺乏指导大都市区建设的温州总体城市设计,建议:一要开展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现状评估;二要做好温州大都市区建设顶层设计,加快完成温州总体城市设计;三要加快建设污水、污泥、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设施;四要创新教育合作模式,加快实施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布局。

[吴一琦委员]:借此次疫情期间开展的网络教学之机,建议:一是做好教育工作,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二是教育部门应借5G时代发展趋势,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网络和录播设备,加强教师录播水平和教育技术培训,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三是政府应发展网络教育行业,作为温州经济新增长点。

[袁亦文委员]:我市“农创客”队伍力量总体不够强,总量不足,建议:一是通过舆论宣传和活动举办营造全民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农业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创新实践;二是政府加大培育力度,在政策补助、用地优惠、减税减负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三是相关部门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

[吴时列委员]:发展“月光经济”既要统一规划,又要从细节入手。建议:一是在夜间城市管理上,要加强统一规划,做好功能区的定位;二要进一步营造夜间活动氛围;三是政府持有的物业,在出租时一定要合理定价。

[唐博委员]:温州应对疫情成效很好,广获好评,建议:1.加强宣传力度,打响温州人品牌,凝聚温州人力量,续写创新史;2.加快案件的结案,加快信用恢复;3.利用温州七山二水,做好文化旅游文章,提升城市品质让温州更美。

[徐虹剑委员]:法院在审理受疫情影响的民事案件时,应充分考虑疫情影响的因素,加大协调和解力度。

[章如海委员]:我市目前高端制造业仍偏少,产业平台承载力不足,智能装备使用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建议:一是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减轻企业自主研发成本;二是向国外引进智能装备研发团队,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产品支撑;三是推进温州产品国际化。

[徐建国委员]:“最多跑一次”效果明显,给企业带来很大便利,企业审批事项大幅度提速,建议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丁宗捷委员]:1.要加强破产法执行力度;2.要加强执行标的到位率;3.要加强法官律师互评机制,检察官与律师良性互动。

[刘起源委员]:明年就是建党100周年,要加强对全市高龄老兵的关注和帮扶力度,建议:一是邀请全市百岁老兵参加重要活动庆典;二是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将全市孤寡高龄老兵纳入集中供养;三是加强政府购买优抚服务的力度,为全市高龄失能老兵提供家政、精神抚慰等第三方服务。

市领导陈作荣、施艾珠、马永良、徐有平分别参加小组讨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