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史
首页 > 温州文史
     
 
百年历程——温州医科大学的前世今生
【来源:温州百年风云】 【作者:金辉】 【 】 【2019年03月04日】

回眸温州医科大学的前世今生,从小到大,几易校址,几易校名,多次沉浮,历经沧桑,发展至今,不断走向辉煌。学校可溯源至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建立,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如今,温州医科大学已成为国内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都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著名医学院校之一。

1958年初,浙江省委决定再创建一所医学院。先期派人到各地考察,最后选定了温州,称为浙江第二医学院。为此,浙江医学院确定抽调73名教职员工来温,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主治医师18人,助教31人和十余名教辅、行政人员等。还首批调拨图书4500余册,其中外文版图书1260册,显微镜30余架,以及其他教学仪器设备等支援温州。9月5日,浙江第二医学院宣告成立。校址就设在谢池巷原温州卫生学校的原址(今附一医急诊大楼)。9月18日,浙江第二医学院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0月,省委决定将浙江第二医学院改名为温州医学院。

这样,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当年首届招收177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其中本科班117名,预科班60名。由于温州医学院是从浙江医学院分迁来的,师资、设备、教材、课程设置等均来自浙江医学院,因此,教学工作一开始就比较正规,这对以后学校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10月,温州地委同意将温州第—医院改名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此后,学校就以第—医院为主,再加上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基地。创建初期,师生的生活及教学条件比较差,但他们的热情很高,一方面自编教材培养学生,另一方面深入山区海岛,坚持为温州民众治疗浙南的流行血丝虫病、钩虫病等地方病,治愈了许多病人。此外,还开展了比较高深的科研工作,在1959年至1966年间,缪天荣教授研制成功对数视力表,钱礼教授编写完成《腹部外科学》著作等。1959年学校还创刊出版了《温州医学院校刊》。

1966年到1969年4月因“文革”,学校招生中断。1967年5月至8月间,温州两派群众组织发生大规模武斗,学校完全处于瘫痪状态。从1970年11月起,学校开始招收二年制、三年制学生。但由于“文革”干扰破坏,教学秩序极不稳定,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十分困难,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春风吹进校园,学校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教学、医疗、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学校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977年冬恢复高考,在校学生从“文革”前的500人发展到l200人左右。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国务院首批批准温州医学院对眼科、内科(呼吸系统)、儿科三个学科研究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工队伍也在迅速壮大,师资水平逐年提升,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眼科教授缪天荣发明的《对数视力表》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国务院表彰。1988年开设的眼视光学专业探索出一条既与国际上先进的视光学教育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是目前国际视光学教育最好的模式之一,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温州模式”。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温州医学院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温医大是一所以医学为主,集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医科院校,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如今,温州医科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等八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十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一个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两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和十个省重点学科。学校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