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大会决议 媒体聚焦
郑银凤委员代表民盟温州市委会的发言——关于加强中端人才集聚助力温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2018年5月,温州发布《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拿出最大诚意来求贤纳才。《意见》不仅整合温州历来所有人才政策,也是博采全国人才好政策的精优选、大集成。8月,又开展市、县(区)两级“人才大走访、政策大宣传、需求大调查”活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除高端(领军)人才和一般(基础性)人才之外的中端人才(骨干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温州发展。

一是企业中端人才需求大。2018年温州市决策咨询与政策研究课题报告《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案例研究报告》显示,企业对人才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不是特别看重人才学历、职称、论文等,更加看重的是人才的成果是否与企业产品对接,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对接。企业反映的人才问题有两个;一是重高端轻基础,二是政府主导的人才队伍与企业实际不对接。

二是人才政策有空白。《意见》将高层次人才分为A、B、C、D、E类。最低的E类也至少是在市级各专业领域有一定成就的,至少在副高职称以上或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硕博毕业生。《意见》除在第4条“助推紧缺人才招引”、第6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第16、17条“给予租房、提供购房补贴”外,没有涉及本文针对的中端人才。市县两级招才局和相关人才单位工作的重点是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高端人才。

三是中端人才外流多。中国移动实名认证的手机用户手机号码迁移情况的数据表明:温州人口呈现净流出态势是不争的事实;流出的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才。温州学子在外地上大学回温就业少,温州浙大校友会统计,温籍浙大毕业生回温就业从十年前的三位数到后来的两位数。近几年,温州某县高校毕业生回温就业只有四分之一。温州高校优秀毕业生留温数量也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温州缺少主导产业引领;城区首位度下降;一批粗放型企业被淘汰,一些企业因成本或人才短缺迁离;大城市“虹吸效应”更加猛烈;高消费与排外的生活环境让外来人才很以立足。

对此,我建议:

一、经济发展要有主导产业

宁波杭州湾新区,有了大众,有了吉利,就有了30万产业人口的汽车产业群,成为“浙江大湾区”重点建设的4大新区之一。温州需要厘清已有和潜在的优劣势,立足本土实际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形成温州的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集群,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氛围。

二、完善人才政策

 细化人才分类。龙湾将人才增加为八类:即在A、B、C、D、E类的基础上增加F类(中坚人才)、G类(骨干人才)和H类(基础人才),强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这一做法可以借鉴。结合实际制定低于一二线城市的引才标准,招引被他们高标准拒之门外,但的确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尤其是优质高校的毕业生。要主动出击引才,暑期,经开区邀请40名清华、上交、浙大等大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就业签约率50%。探索政策支持。住房保障上,要进一步降低人才租房补贴的学历要求,对于新入职的,提供租赁房补贴,临时过渡;任职5年以上的,提供购房补贴,按企业纳税额分配指标,由企业自主分配给人才,既增加企业主动权,也鼓励企业积极纳税。子女教育上,服务10年以上的,可享受本地子女就学待遇,县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可到市区读书,政府也可按企业纳税额分配就学指标给企业,企业自主调济。还有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等等。

三、高校办学水平要提升

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是互为互动的。只有发展本土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强的适应本地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典范,把温州高校办成知名的高等学府和职业教育机构。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结工作,鼓励本地高校毕业生留温就业。高校要结合自身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助力地方发展。

四、探索“政校企合作”共同体

政校企合作龙湾经验可以借鉴: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平台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龙湾区职高依托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省技能大师张积贵,校企共办“劳模育才班”、大师工作室,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技能教学中,在中职学校中首创“一带一送”(带徒弟、送技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让“工匠精神”回归职业教育。

五、提高引才精准度

政策制定要改变先人才再企业的思路,应该先企业再人才。算好引才“精准账”,紧扣实际需求来制定人才政策,提高引才的针对性。树立人才“实用观”,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将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入到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招引上,只要有能力为突破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瓶颈”作贡献的,都应当作为人才优惠政策的服务对象。

六、制定地方人才法规

对人才工作进行立法。学习深圳、石家庄等地人才立法的做法,制定温州人才工作条例,推进人才工作依法管理。

七、提炼海纳百川温州精神

不管是温州人还是新温州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温州人。温州在再创新辉煌的过程中,要体现包容之心,改变众多外来人口客居思想,使他们将家安在温州,主动融入温州,共建温州,共享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民盟

龙湾区教育发展中心初中科科长研训员               界别:教育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