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成效显著,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肯定。在我国建设的21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以温州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有3个,分别是越南的龙江工业园区、俄罗斯的乌苏里斯克康吉经贸合作区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鹏盛工业园区,还有1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塞尔维亚贝尔麦克商贸物流园区),上述园区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居国内首位,全部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国家外交提供了重要的经贸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虽然经过十几年发展,境外园区引领温州企业“走出去”、分享全球价值的带动作用日益彰显,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支持不足和内外对接不畅,园区融资招商困难 一是由于国内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更倾向于海外的国有大型项目,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而东道国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不足、融资成本高企,园区企业融资困难。二是由于我市未建立国内外温商企业联动机制,很多温企反映因信息缺乏难以找到合适的境外合作区,温企投资的几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东道国的浙江商会尚未形成有效互动,海外浙商资源对接不畅,导致园区招商困难。 (二)海外政局不稳投资环境欠佳,影响园区正常运营 由于合作园区面临所在“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地区)政治稳定性较差、民族冲突频发,社会不安定,投资风险较高。而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资主体多为民营企业,与东道国政府之间对话地位不对等,遇到重大问题难以有效沟通和交涉,已成为影响园区发展的最大风险。 (三)运营模式单一和经营方式粗放,产业优势不够突出 首先,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运营模式较为单一、经营方式粗放,传统园区地产销售和场地租赁占据大部分收益来源;其次,多数园区产业结构功能单一、开发成本偏高、产业优势不明显,集中在“低门槛、易模仿”的生产加工行业,面临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及东道国后发崛起的潜在威胁。 (四)专业管理欠缺和人才储备匮乏,影响园区稳健发展 温企欠缺国际化园区的投资和管理经验,特别是缺乏国际化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再加上温商投资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集中于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中亚、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成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几点建议 (一)开展金融试点搭建联动平台,解决融资招商难题 一是发挥温州金改试验区先导作用,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开展“外保内贷”试点;争取亚洲投资银行资金、丝路基金等机构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参股合作区等形式支持园区建设;按照分类标准,对审核确认的各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采用以奖代补形式直接奖励企业。二是政府层面搭建集政策指导、行政管理、招商信息、人才需求、风险防范、国别介绍和推介宣传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可将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和浙江跨境电商“海外仓”布局结合,优化物流格局,提升温州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加强政府协调提供法律保障,降低海外投资风险 一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已达成的各项国家层面的战略合作框架与系列协议,形成与东道国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海外投资风险制度或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增强海外投资法律法规的稳定性。三是建立海外投资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东道国政策解释、投资可行性研究、风险预警等信息,指导企业合理运用东道国的劳工、投资、税收、行政等方面优惠政策,减少非商业风险。 (三)完善规划布局引导园区转型,发挥温州产业优势 统筹引导园区差异化发展,以产业衔接、产能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已建或在建境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结合东道国能源资源条件、投资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因地制宜布局温州优势产业。 (四)坚持产教融合培养高端人才,推动园区持续发展 鼓励温州高校与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学生境外顶岗实践等产教融合方式,为企业培养和储备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此外,市委市政府要支持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完善温州《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让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高端人才也享受到温州本地人才同等优惠政策,增加境外园区的人才吸引力。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致公党 温州二轻集体资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界别:致公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