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市政协决定编撰《与温州同行》史料专辑,并将其作为献礼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六个一”活动之一。全书记录70年来我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的大舞台上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助力发展的真实故事。 10月25日起,温州市政协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与温州同行》系列文章。今天是第八篇《徐锦栋:我与温州交通的缘分》。 
徐锦栋作者:1959年12月生,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浙江东阳人,现任温州市委重点领域专项巡察组组长;曾任温州市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温州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调研员;温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政协温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兼温州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自从参加工作起,我就与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39年来一直从事交通事业,曾先后主持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嘉鹿城段、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自2012年起,担任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在2012年至2016年间,紧密结合局里分管规划、人大政协建议提案办理和重大项目前期的工作特点,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优势,为“大干交通、干大交通”鼓与呼,并将“振兴交通”作为我参政议政的重点,积极建言献策,先后向市“两会”提交了《关于提升温州成为长江经济带东南门户枢纽和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性战略支点的提案》等15个提案,与此同时,还牵头开展《规划建设温义高铁支线,构建杭温高铁通道》等7个专题研究。在我任职政协委员的5年间,先后承接并完成了198件政协提案和301件人大建议的办理。通过提案的落实和规划课题的落地,有效推动我市综合交通的快速发展,通过重点工程和重大交通项目的视察,积极督导重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推动重大交通项目顺利进展。这一切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催生“杭温高铁” 杭温高铁与地缘休戚相关,温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海西经济区的结合部,为浙江省第三大都市区,不仅具有较大的区位潜在优势,而且具有较大的人口、经济体量规模。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外交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因受制于交通不便捷等原因,我市许多要素流失严重,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快速度的经济增长,逐渐跌落到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后列城市。如果规划建设杭温高铁,对补齐短板,突出重围具有重要意义。 杭温高铁的出炉,与一项课题研究密切相关。为了抓住机遇,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促进和带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与海西经济区结合部的重要增长极,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和辐射浙南、闽北等区域的功能,2014年11月,我们市交通运输局专门依托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完成了《发展提升温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东南门户枢纽研究报告》,课题的核心内容是提出“规划建设温义高铁支线,构建温(州)义(乌)合(肥)高铁通道”的构想,希望抢抓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将“温义合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实现温州与省会一小时高铁交通圈的梦想,改变温州的边区地位,真正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该课题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 
提案建议将杭温高铁提到了议事议程。2015年1月4日,我们专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了《发展提升温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东南门户枢纽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呼吁市级层面统一思想,全力争取规划和建设“温义合高铁”,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同年1月下旬,我市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联名向省“两会”提交建议提案,呼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划建设温义高铁支线,构建温(州)义(乌)合(肥)高铁通道。2015年12月14日,市政协余梅生主席率在温省政协委员开展会前视察,为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召开提前做好议政建言准备。在提案选题交流中,“加快推进杭温高铁前期工作”等选题,成为委员们讨论较多的话题。余梅生鼓励在温省政协委员肩负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使命,站在浙江展望“十三五”、站在温州把握全省,紧扣发展大局,拉高工作标杆,在政协履职上树标杆、求突破,为助推“十三五”发展贡献力量、彰显作为。建议提案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后来,“杭温高铁”不仅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而且很快就进入审批程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何我们提“温义合高铁”,而最终定“杭温高铁”,两者究竟有什么关系?因为温(州)义(乌)合(肥)高铁通道的提出,容易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15-2030),好批;再说“杭温高铁”当时在省内还存在“杭义温”和“杭台温”的线位之争,现在开建的“杭温高铁”走的路由就是“杭义温”线位,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还有就是“温义合高铁”通道,还是“杭温高铁”通道,都包含“温州至义乌”段高铁布局,考虑到跨省协调困难,最后省里明确:先期建设“杭温高铁”,预留“温义合高铁”通道,留待条件成熟时建设。 
“杭温高铁”的上马建设,是与横店集团在关键时刻的鼎力相助分不开。2015年4月,由董庆华局长带队,我们先后赴金华、义乌、东阳(横店)等地沟通联系,取得沿途各地的广泛支持。横店集团徐永安董事长与我们一拍即合,当即委托原省委常委王国平领衔的“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对“杭温高铁”开展可行性论证。与此同时,横店集团还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和中铁总领导联系争取建设杭温高铁事宜,提出“可以由横店牵头筹资,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将该项目打造成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典范”,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中铁总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同和积极支持。2015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专门发出《关于做好社会资本投资铁路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将“杭温高铁”列入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从而为项目顺利立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切实加强对杭温高铁前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面加快推进杭温高铁前期工作,2015年12月21日,市政府专门发文成立“杭温高铁前期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作荣任组长,陈建明副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全面负责杭温高铁的前期工作开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杭温高铁项目已经于2018年12月21日顺利动工,计划于2022年9月亚运会开幕前建成通车。 攻坚“龙丽温” 龙丽温高速公路,是浙江省公路网主骨架规划“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中的“一连”,系跨浙闽省际的重要通道,也是我省大通道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该工程贯穿瑞安、文成、泰顺、景宁全境,途经之地都是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项目的建成对于改善这些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该项目,决策时间长达10年之久,温州5任市委书记和市长一直在牵肠挂肚,积极奔波,但现实状况是一直无法立项。原因很多:一是资金筹措难。龙丽温(泰)高速公路建设总里程163.9公里,总投资326.2亿元,全部靠省投不可能,如果市里筹难度又非常大,而工程沿线都是欠发达地区,财政又难以支撑,一谈投资就“一筹莫展”。二是项目审批难。涉及省、市、县三级40余个部门,近30余项报批程序,申报手续繁杂、周期长,审批难度可想而知。三是前期工作难。前期工作,是工程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的基础。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强化,前期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项目从生成到建设和投产,涉及的程序多、环节多,任何一个程序做不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这在客观上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带来困难。2013年6月,陈一新书记到温州走马上任,给龙丽温高速公路的上马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不仅高度重视,而且一直在积极推进,从而为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该项目点多、面广、线长,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举步维艰,为了突破并加快前期,2013年10月12日,温州市政府专门发文组建领导小组,陈浩副市长为组长,赵典霖副秘书长为副组长,董庆华局长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我和黄溢涌、方晖、吴昌亮、雷全勉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国高网和省高网两个攻坚小组,由我兼任组长。我们攻坚小组,一方面,全面强化机制保障,将各方力量上下联动,紧盯目标不放,倒排节点,自我加压,紧紧盯住时间节点。其次,进展情况及时向市里领导汇报,向工程沿线县(市)通报,市、县两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为了国高网审批,陈建明副市长先后8次与董庆华局长、泰顺县董旭斌县长、文成县王彩莲县长等一起跑“部”进“京”,催批项目,难能可贵。再则,我们紧盯项目组和具体负责的同志,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交叉推进。通过形成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工作圈,全面加快工作进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做好政策协调工作,全力以赴推进项目报批、建设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加快建设。尤其是文成至瑞安段,由于工程建设的紧迫性,我们还专门明确推进计划,强化市直单位、地方政府的职责,更好地发挥各方积极性。通过努力攻坚,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龙丽温高速公路地处浙南崇山峻岭,线路长、投资大、项目桥隧比达到70%以上,用国内许多权威专家的话来形容,龙丽温高速公路是浙江,乃至全国高速公路的博物馆。工程设计面对的是严峻的挑战。所以,在前期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人员深入现场数十次,将全程划分为11个路段,按照A、B、C、D、E、F、G、H、I、J、K各路段逐段进行优化,并一一进行排列组合。工可阶段全线长167km,比较线就有133km,占推荐线的80%,通过优化缩短里程长达11公里,为国家节省了19.65亿元建设资金。 2015年10月13日,省政协乔传秀主席在市政协余梅生主席的陪同下专门到文成调研龙丽温高速公路建设,并对有关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在详细了解项目投资、工程进展以及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后,乔传秀主席表示,各有关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切实解决工程建设遇到的难题,努力化解各种矛盾,积极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争取工程早日完工。2017年12月24日,市政协余梅生主席又专门率领有关人员实地视察了龙丽温高速公路,余梅生主席肯定了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他表示,要想方设法克服施工困难,全力以赴组织施工,抢时间、赶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确保如期建成通车。龙丽温高速公路饱含着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对温州发展的深切关怀,也充分体现着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凝聚着我们广大建设者的辛勤耕耘。 2016年5月,我开始退“二线”,进入市委巡察机构开展专项巡察,虽然后来曾多次巡察龙丽温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但毕竟已经离开攻坚小组,而吕庆雷、厉隽、吴行祥、叶飞等等,我的同仁们依然活跃在攻坚岗位,持续不断攻坚,而且捷报频传。 龙丽温高速公路项目分文瑞、文泰、景文三段建设,通过努力,文瑞项目于2016年12月正式开工,计划2019年底建成通车;文泰项目于2018年1月正式开工,计划于2020年底建成。其中泰顺互通至福建交界的先行通车段计划于2019年底建成。景文项目,于2018年12月正式开工,计划2022年底建成。 描绘新蓝图 科学制定《温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构建温州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进一步确立浙南闽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对接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等各大经济圈,加快推进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规划需要对标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离构建要求,我市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具体来说:海港集聚效应远未体现,空港硬件设施亟待完善,铁路对外通道总体不足,公路服务支撑能力不足,都市快速交通发展缓慢。这些交通建设的短板不解决,城市就被边缘化了,温州发展就失去机会,不要说全省老三位置不保,“铁三角”又何从谈起。所以,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在“十三五”期间,要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更完善的体系,推进温州对内、对外交通建设,全面构建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所以,编好规划并非易事。 温州综合交通规划,以前一直由发改部门在做,交通部门担纲还是头一回,为了做好这个《规划》,我们提早3年就开始动手,第一年,先请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做了《温州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为规划作铺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看了、听了都很满意。顺理成章,制定《规划》的事,我们仍然依托该所罗仁坚研究员等智囊团来完成,课题组做足功课:半年时间在“走西口”,跋山涉水,走遍大半个浙江;半年时间在“闯关东”,说长论短,上门征求了10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意见,省里的、市里的,全收集过来。还有一年,就是静下心来做学问。这还不算什么,难的是许多理念的确立,一个个项目的入列,都是过“五关”,斩“六将”,就像“唐僧取经”。杭温高铁,折腾多久;要国家发改委、中铁总点头,不然,画了,也“白搭”;一条地铁,争论有多大,地质、造价、线位、几年下来,还喋喋不休;一条金丽温东延,放与不放,省里又不断有说法;一条BRT,造与不造,造,制式、走中间,还是走两边,就连“BRT”3个英文字母都争得“脸红耳赤”;一个港口,蓝图怎么绘?3大核心港区,争论了十几年,都没有结果。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即使,这些都过关了,县里要不要?承认不承认?也还是个事,《规划》接不上国家、省里的“天线”,是“画饼充饥”;接不到县里的“地气”,就落不了地,所以,还真难!为了充分发挥交通的先导性,拉开交通大框架,加快交通建设和发展;为了充分发挥交通的带动性,从各个层次谋划;为了充分发挥交通的通达性,强化内通外畅。我们自2014年初以来,就提前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基础性工作。先后开展了《发展提升温州成为长江经济带东南门户枢纽的研究》《温州港发展战略》《温州市高速公路联网加密规划》《规划省道线网》《温州市县道网调整规划》等7个高质量的专题研究和论证,同时还开展《温州交通枢纽战略布局研究》《温州市综合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研究,通过上述专题研究,尤其是成果的运用,为科学编制《温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规划已于2016年11月11日由温州市政府公开发布。整个《规划》文本,目标非常明确,内容很丰富。总体目标和方向就是:建成适应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温州成为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提供交通运输强有力支撑。在规划的制订过程中,我既是领衔该规划提案的政协委员,同时又是提案的具体落实者。该规划的科学制定,为“十三五”“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15年4月29日,市政协黄兆鸽副主席以及市政协经建委陈后生主任等一行人组成调研组专赴市交通运输局专题调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的有关情况。会上,我重点汇报了温州交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举措,包括温(州)义(乌)合(肥)高铁通道等4条铁路通道的规划,龙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等4条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认真编制“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等。黄兆鸽副主席对市交通运输局的工作表示了高度肯定,他指出,此次调研深入了解了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参与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举措,也看到了交通运输局干劲十足,勇挑重任的良好面貌。 杭温高铁的成功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的顺利推进、《温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与实施,首先要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县(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是交通行业全体同仁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也离不开科研团队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而我只是在政协委员履职和本职工作中尽了应尽的义务,作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