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显钦:70年,我与温州同行
专题首页 活动要闻 与温州同行 媒体聚焦 光辉历程 政协小知识 美术书法作品展
胡显钦:70年,我与温州同行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发布日期:2019-10-25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市政协决定编撰《与温州同行》史料专辑,并将其作为献礼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六个一”活动之一。全书记录70年来我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的大舞台上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助力发展的真实故事。

即日起,温州市政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与温州同行》系列文章。今天是第一篇《胡显钦:70年,我与温州同行》。

胡显钦:1924年出生于温州,高中毕业于温州中学;1950年1月-1952年10月,担任温州市第一届协商委员会委员;1956年2月-1959年6月,担任政协温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53年7月—1958年8月,担任民盟温州市分部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委,1958年8月—1961年8月,担任民盟温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委。曾任温州市副市长、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一、青年壮志  投身革命

1944年,抗日战争激战正酣。那一年我从温州中学毕业,面临人生的方向选择。当时我家境贫困,国民政府对师范、航空和工程师三类高校生实行减免学费,避难在平阳水头的我就近选择了国内著名的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名校——泰顺北洋工学院(1941年到1945年,因抗日战争时局动荡,国立北洋工学院由天津迁到西安和泰顺百丈口两地。天津大学前身)。

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北洋大学复校迁返天津,我也去往天津求学。1948年9月,我因任北洋大学学生会常委兼总务部长参与和组织了历次学生运动(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保护华北学联等运动),被天津警备司令部以“匪谍嫌疑”全国通缉,被迫离校,由天津乘船潜往上海准备返温与未婚妻俞华珍会合共赴解放区。

 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胡显钦在车内写传单。

回乡路上  遭遇层层劫难

在码头,我碰到在海关供职的温州中学同学曹时林,他并不知晓我被通缉,他建议我将原先准备乘坐的3000吨位的和顺海轮改成吨位较大、拥有7500吨位的沪广轮,我接受了他的建议。沪广轮行至青岛海面遭遇台风,船底漏水幸被水泥冻塞,靠岸青岛维修三日,此后直达上海。我回温后得知,在青岛那次台风中,我原定乘坐的和顺号轮船沉没,有惊无险,我也算逃过一劫。

抵沪后,我准备到天津大学担保人的上海介绍人杨叔伦先生(平阳人)处,杨先生是我未婚妻父亲俞岩禄的朋友,同为茶商。不料才见到他,他就拿出了天津北洋大学保证人寄给他的天津警备部的通缉令,要我到上海警备司令部报到。我没想到通缉令这么快就到了,但是我不能连累他,我诚恳地告诉他不会让他为难,一人做事一人当,填饱了肚子就去警备司令部。一顿饭的功夫,杨先生大概和家人经过商量,跟我说:“就当你没有来过我家吧。”他让我不要逗留,马上动身回温,我又躲过一劫。温州解放以后,我在温州再次见到杨叔伦先生,感激他当时的仁义之举。

改变计划  留温支援前线

一波三折,我终于到达温州,温州信息相对闭塞,准岳父思想也较进步,不仅没有过问我被通缉一事,还将我和华珍的婚事提上日程,让我俩举行了婚礼。

成婚后,我不仅要成为自己小家庭的一家之主,作为家中长子,还要肩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

当时我家中二弟显宗在台湾就读台湾大学,是爱国进步学生;家中小妹桐香在瑞安师范读书,后赴浙南游击根据地投身革命;还有小弟显章尚幼,小学在读。

与此同时,出乎我的意料,浙南中共地下党城工部的同志主动与我取得联系,他们知道我被通缉,让我为温州解放做好准备,留在温州进行城市调查。这期间,我潜获当时国民政府民政科的“粮食保管结”近20万斤。所谓“粮食保管结”,就是当时工商业户被国民政府征用的储备粮,会有一纸凭证,每张表示100-1000斤不等,国民政府依靠这一凭证来提粮,这个凭证就是“粮食保管结”。

这里要说明一下,温州国民政府民政科的年轻科长严哲民,正是我北洋大学的同学严瑞瑜(也是北洋大学学生会常委,与我同被全国通缉)的亲弟弟,通过工作请他将这近20万斤的“粮食保管结”妥为保管。不久温州即解放,我任温州军管会民食委员会总干事、浙南支前会军供军粮组长,接管了这近20万斤“粮食保管结”,作为支援温州解放后的军民粮食。

 大学期间,与校友严瑞瑜合影

军供浙南支前委员会合影 第三排右十二为胡显钦

二、亲历协商委员会的建立 

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解放后我任军管会民食委员会总管事、中共浙南支援前线委员会军粮组组长,当年9月被任命为温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不发达,但是大家为开创新局面的决心很大。

就在10月18日,温州全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县前头召开,参会代表有49人。我现在能回忆起的有,党的领导:卜明市长、邱清华、曾绍文、苏松、张雪梅(总工会)、李培南、李裕林(南下干部)、王绍甫(军管会);各界工商代表:王纯侯、方恭敏、樊作虞、黄国定;文教界:金嵘轩、胡显钦;科教界:徐赤文、林镜平;工人阶级代表:管道生、游三豹、南建民、郑金芳等人。我时任温工校长,所以作为文化教育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通过邀请的方式,请社会各界有一定成就和热情的工人、农民、妇女参加,同时包含文化、经济、政治界人士参加,当时还成立了临时的驻会委员会,是解放初温州市人民政府、军管会传递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

温州市第一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合影 第三排左七为胡显钦

紧接着,1950年1月25日至26日,又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重要的内容就是选举产生了温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并通过19人的委员名单。市协商委员会既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职权,又作为各界人民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代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温州市委员会的职权,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温州形成了。我作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有幸亲历了这难忘而重要的一刻。

现在回想起来,市协商委员会在成立后的5年时间里,共经历了两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过10次比较大的会议,会议主要听取和审查建设温州的政策方针、解决私营企业中劳资纠纷、复业复工、推行胜利公债、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贯彻《婚姻法》、取缔反动会道门、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等。这些工作对当时的动员和团结各界代表接收城市、稳定物价、建立新秩序、实行民主革命、恢复和发展生产、完成各项重大任务、争取温州财政经济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三、积极工作  结缘民盟 

1948年9月至1953年,我在浙江省立温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温工,1953 年并入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即浙江工业大学前身)从事校长的管理工作兼教学,温工秉承“培养建设人才”的办学方针,是温州师资良好、生源较佳、设备齐全、领导班子团结、学生奖学金最丰厚的学校。其间,除安排教学工作外,还动员学生勇于参军投身抗美援朝,紧抓学生思想工作,致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人才。当时我吃住均在学校,依靠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学校各方面工作,我很荣幸地被评为“温州市一等劳动模范”。

1951年5月,随着形势的发展,也考虑民盟的需要以及组织的动员,我由民盟叶显文主委推荐,同其他教育界高级知识分子如金嵘轩、沈炼之、魏忠、林荣澄、谢安镠(中共党员)、陈松培、郭绍震等同志一起加入了民盟。同年8月,由于叶显文主委赴上海担任会计师工作,因此民盟组织决定由我代理主委工作。其后,1953年7月至1961年8月,我连任民盟温州市分部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兼三届副主委。

1953年5月 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任命书

奔赴洞头 建设海防

1953年学校并入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后,因海防工程的需要,我即调任温州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兼温州国防工程建筑委员会工程处处长,并且接到温州军分区及温州市委的双重指令:从速组织一支400多人的建筑工程队伍,奔赴洞头列岛协助解放军(公安部队)筑造营房。

当时,大陈岛、南麂、北麂等沿海地带国民党残余分子活动还十分猖狂,为了加固海防,中央军委决定派遣解放军公安十七师进驻洞头,建设洞头列岛国防建设工程。1953年1月,我第一次受命赴洞头踏勘地形进行测量时,是乘坐渔民的木帆船前往的,抵达时已经夜深人静,耳边还隐约听见滴滴答答的发报声,但无法确定是我方还是敌方的谍报人员在发电报,足见当时洞头的敌情、社情还很复杂。从1953年8月开始建设洞头营房工程至1954年12月竣工,我和我们这支无坚不摧、英勇善战的队伍一起奋战,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海防前哨建设成铜墙铁壁。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共遭敌机轰炸、扫射近10次,解放军伤亡72人,群众伤亡8人,过程艰辛,每个人都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洞头海防建设者合影

四、当选第一届市政协常委 

1956年,温州市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我以民盟副主委的身份当选为市政协常委,一直担任到1960年前后。

政协温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合影 第二排左六为胡显钦

政协温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常务委员会成员合影 最后排右一为胡显钦

担任温州市政协一届常委期间,行政上,我历任温州市建设局副局长、局长、建委副主任等职务;为了贯彻生产、科研、教学三结合,我兼任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首任院长、温州工学院副院长、温州城建中专校长等职。

由于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国防前沿,上级投资少,城市以维护为主,历届政府强调“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因此这段岁月里,我亲历了那个时期依照温州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和管理,如地处信河街的华侨饭店和邮电大楼、东屿电厂、西山水厂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建设西山水厂的艰苦历程我记忆犹新,当时我兼任水厂筹建处主任,找水源这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起初我们花了一年多探测全市地下水,但水质含氯高、水量也相对少,经讨论改由三溪塘河河流取水;但是这又会与夏季农田灌溉取水产生冲突,不得不放弃,最后有幸以建塘下坑水库作为水源,总算解决了西山水厂的水源问题。水厂投运后,水质优良,处理成本也低,完成各项指标均列全省首位。我还主持了温州第一条柏油马路的修建,1957年,人民中路进行沥青表面处置,我们掌握了关键技术,即如何防止路面冬天开裂、夏天泛油的核心技术,使温州进入了“柏油路时代”。

1956年建设局局长时在温一中工地砌砖劳动

我还参与并见证了温州公交从最初只有三辆车、两条线路起步,增加了车辆和线路、扩展了龙泉巷停车场的相关过程;经历了温州城市街坊道路解放街、和平路、环城东路、温强公路扩建以及下水道改造;温州园林建设、江心屿修建等一系列工程。

作为一名有工程师职称的政府官员,我一直承担工程技术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一线领导和具体实施者,以及在文教、城建方面的具体行政任务,同时作为政协常委会的成员,积极参政议政,贯彻党与政府的政策方针与有关决议,这个过程使我成为了温州市城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1959年5月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1993年离休,历任温州市建委副主任、副市长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党组成员。其间,参与了金温铁路的筹建、温州机场的选址、温州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南北雁及楠溪江风景区申报国家风景区的勘察和上报审批等工作,在岗位上践行一个民盟成员和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与使命。

后 记

如今,胡老依旧热心于社会事业,保持着每天看新闻、唱京剧的习惯,已到耄耋之年的胡老使用起微信、qq、电子邮箱这些现代通讯手段依然得心应手。在胡老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宝贵品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