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
建言动态
首页
> 委员建言 > 建言动态
     
 
胡未央委员:用个性化定制,推动时尚智城建设
【来源:市政协】 【 】 【2018年03月29日】

温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报告指出,要坚持把“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装、制鞋、眼镜等向高端时尚产业提升,推进时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时尚温州”区域品牌。我市是中国第一个“服装时尚定制示范基地”,并制订中国首个个性化定制的行业标准。像奥康、报喜鸟等企业引进先进的智能设备,具备了“大规模柔性化定制”的生产能力。同时,瓯江路、开源路也出现一大批以女装、童装业务为主的高级定制店铺和工作室,成为我市时尚界的新宠。据商会估算,当前中国80%高端职业服为“温州制造”。

但是,在用个性化定制推动我市时尚智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技术、人才和资金缺乏。我市现在的时尚产业个性化定制,还处于初级阶段,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是技术和人才缺乏。目前许多已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的企业核心技术基本依赖国外或是国内的上海、杭州等地有关机构。同时,这类生产企业也面临转型中成本大幅上升的资金压力。如,去年在采访一家个性化定制的家具企业,经理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经理说,“我们这三年的转型升级,面对人才的流失和利润的骤减,下的不是壮士断腕,而是壮士断腰的决心”。可见,转型企业面临的压力之大。

二是中小微企业缺乏引导和带动。多数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观念未能转变等因素影响,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普及率和智能化程度都不高,仍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缺乏协同、深化。

三是个性化时尚业态未集聚。许多时尚制造企业散落在全市的各个产业园区,许多时尚门店和高级定制工作室则是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街区,时尚业态未集聚,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时尚氛围。

针对问题,我提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导,业态集聚

我市要积极引导企业认清“两化”融合和个性化定制,为企业后续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和前景。要出台相关工作举措,推进指导,让中小微企业在转型中不偏离、少走弯路。要积极引导成功转型企业如何带动中小微企业开拓思路,找准定位,积极转型。

要引导时尚制造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时尚企业,向时尚区块、园区或街区进行业态集聚,营造浓厚的时尚氛围。

二、机制激励,育人为先

我市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激励。对在大拆大整中受到影响的小微企业,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其顺利过渡。对原有行业内老企业的改造升级给予符合实际情况的支持,并降低企业“机器换人”补助的门槛。同时,要积极引进相关的先进技术。支持企业个性化定制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支持企业与国际顶级品牌在定制技术、工艺、平台运作等方面的合作。要实施时尚产业人才建设工程。设立时尚定制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一批时尚定制产业的“领军”企业和人物;鼓励外来人才进入时尚定制产业领域。

三、全面规划,部署落实

我市在“大建大美”的规划中,要把个性化定制时尚业态的集聚理念纳入其中,合理规划,建设能代表和彰显温州时尚新亮点的区块、园区或街区。在全市11个县市区都能规划建设融设计、展示、商务、购物、消费、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时尚定制消费园;规划布局时尚产业的“街、廊、馆、店”。如,辟建温州“时尚定制街”“时尚定制精品长廊”、时尚定制“旗舰”店,或打造温州时尚定制专业园(市场)。时尚产业园要建新,做到专园专用;不仅要具备落地集聚效应,而且还有孵化功能;具备国际先进技术能在园内建立创新产业,或是创意设计基地。各种私人定制的街区,能汇聚各个高级定制工作室、门店,能不定期举办时尚秀和时尚沙龙。各地形成各自特点的时尚氛围,切实打造“时尚温州”。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