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第五届公共外交北京论坛.学者发声︱ 于洪君:做好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是国际关系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录入:温州政协】 【 】 【2017年02月22日】

于洪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各位领导、嘉宾、老师,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能够应邀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第五届公共外交“北京论坛”。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与智库作用”,我想就我国的公共外交,包括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共勉。

讲到公共外交,应该从几个视角去观察、研究和思考。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首先是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冷战结束到现在,已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而又料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多极化进程持续发展,各大力量中心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同冷战结束之初相比,可谓今不如昔,所谓的“领导力”有所削弱,甚至可以说是明显下降。美国专家朋友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认同我的观点。

冷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世界上只剩下一个超级大国,那就是美国。美国的地位、作用和全球影响力无可匹敌,似乎也是难以挑战的。它以唯一的超级世界大国自居,自信能主导和领导世界。尽管这个词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但美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行动,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牵动着整个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但现在,冷战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之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受到了多方面的牵制和掣肘。一是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美国重返亚太受到了各方的非议,它所承受的压力很大,所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另外,中东地区动乱持续升级,战火愈演愈猛,局势不但没有按照美国预期的方向发展,反而使国际恐怖主义势力越做越大,ISIS现象严重影响着美国的整个中东战略。此外,还应看到,乌克兰危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演变成影响整个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这场危机复杂化、长期化、尖锐化的态势已不可改变。尽管日前各方在明斯克达成了妥协协议,但导致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一个也没有解决。美国和整个欧洲因乌克兰危机,又被牵入到与俄罗斯的“准冷战”之中。美国目前在国际事务中已是困难重重。

中国这些年由于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正在担负起越来越繁重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压力和挑战。所以,开展公共外交是外部世界了解中国、认知中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向外部世界,更广泛地参与世界事务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潜力,同心协力地开展好我国的公共外交,即从国际关系变化和全球政治进程这样的视野看待开展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必要性。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公共外交,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2014年11月,中央召开了外事工作会议。这是时隔八年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召开的新的外事工作会议。外事工作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外事工作非常重要,外事工作也是大局。习总书记在大会上要求我们全力开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与此相适应,我们的公共外交也应当充分体现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品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是正在全面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成长中大国。国际社会需要接受我们这个国际定位很复杂的国家,我们也需要融入永远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中国近百年来不断求索,现在已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目标,也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担负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不仅事关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也事关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受很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并非那么客观、公正、理性。记得有学者在文章中提到,西方国家的人,尤其是美国人,过去印象中的中国人就是穿着长袍马褂,带着瓜皮帽,留着大辫子,典型一副迂腐落后形象。有些报纸甚至把中国人描绘成一个喜食动物内脏的民族。这样的印象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对我们的伟大国家无疑是非常有害的,是充满成见和偏见的。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年,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又把我们和苏联划等号,把我们看做是“另类”社会,看作是洪水猛兽。当然,这些情况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也没有完全改变。

中国在不断发展、崛起和成长壮大的同时,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也不期而至。现在我国经济在调整,社会在转型,反腐在推进,国家、社会和党都在重塑面貌,而这时西方又有人说,中国可能要崩溃,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前不久就发表过此类文章。我们的中央电视台专门对此进行了反击。但我认为,我们也不要反应过度。现在的西方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持“中国崩溃论”的人越来越少,对于中国的发展进步、成长壮大,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持赞成和欢迎态度的还是主流,是大多数。所以,我们对个别人有关中国的奇谈怪论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样做不是公共外交,而是打口水仗,反而容易把国内舆论搞乱,自乱阵脚。

我们的责任和任务,是要让国际社会正面的、全面的了解和认同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平发展的道路,理解并接受我们作为发展中大国、友好型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要和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一项紧迫的外事工作任务,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第三,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应当是全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外交不仅要到国外去做,其实也可以把外国人请进来在国内做。前不久我了解到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给了我一点启发。上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的时候,两国有关方面达成协议,要加强双方在文化和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当时,在两国有关协议总框架下,中方决定接受一批美国专家学者到中国农村进行长期的、连续性的、蹲点式的社会调查和考察。美方把这个项目委托给美国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来实施。中国方面经过慎重考虑,由中国外交部、社科院还有其他方面共同协商,最后选定山东省邹平县作为合作方。之所以选择邹平县,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此开展过乡村运动,后来由于战争等多种原因,梁先生的乡村建设和实验被迫中断。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邹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认为邹平县能够比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与实际,美国人也很认可。从1985年开始到2011年,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先后有100多位专家学者到那里进行蹲点式考察和跟踪式研究,写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和学术著作。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也到了那里。他的感触很深,回到美国后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97年8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标题为《妖魔化中国是错误的》。

邹平的事例说明,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公共外交的大舞台是非常宽泛的,是有广阔空间的。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兴办孔子学院,推介中国戏剧、中国功夫、中国美食,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张挂大红灯笼,在各国华人聚集区组织大秧歌,邀请外国领导人祝贺春节,我们的领导人、外交官和出访国外的专家学者向各国的政治家、青年学生、普通民众讲中国故事,这些都是公共外交。但另一方面,毕竟不能所有人都能走出国门,因此不仅在境外,在境内也应让大家更多的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能够以自己的特有条件和方式,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理念与成就,展示中国全面复兴之梦同世界前途与命运的密切关系。
    第四,关于公共外交学科建设,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外交学建设在我国的社会科学中还是一个新事物。不仅公共外交,就连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史,学科建设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也并不是很长。真正成门类、成体系大概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公共外交完全是一个新事物,在概念至今仍有很大争议。公共外交与过去常说的民间外交是什么关系,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客体到底有哪些?中国的公共外交与西方的公共外交有何共性和差异?如何推进和支持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财政支持、资源整合怎么解决?大家都在探索。北京外国语大学已经做了五年公共外交研究,汇聚了各方面的智慧,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推进学科建设方面也取得很多成就。我祝愿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学科建设越做越好。其他一些高校在公共外交研究、教学和实践方面也有许多新成果。相信各方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与国外同行加强交流,我们的公共外交学科建设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和收获。
   最后,我想说的是,智库建设在公共外交学科建设中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前几年我在中联部做副部长的时候,主管当代世界研究中心。这个机构人员不多,但在国内可以动员和借用方方面面的力量,不论是中联部自身还是国内其他单位,特别是京沪两地的专家学者,不论是学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和外交战线的专业人士,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世界各国的智库开展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成果,形成共识,为我国的对外工作,为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计献策。实践证明,智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智库交流能够起到官方交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其影响有时是很大的。

现在我国智库建设形势很好,习总书记非常重视智库建设。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就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两办”名义就智库建设问题专门发文,体现了中央对智库建设,也是对公共外交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方方面面对智库建设要有更多的支持和投入,要倾注更大的力量。

前两天,我应彭龙校长邀请去了广东佛山。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佛山成立了南方研究院。中德研究中心也同时落户在佛山。我理解,南方研究院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机构,具有鲜明的智库特点。它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带动我国与德国学术界的交流,带动我国企业界和德国企业界的交流,进而扩大到中国和整个欧洲学术界企业界的交流、对话与合作。相信南方研究院、中德研究中心会成长为智库建设和学术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成功范例,相信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佛山的这两个研究机构会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