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四大挑战
【录入:温州政协】 【 】 【2017年02月22日】

漠视环境成本、对劳工权利的无知、为获得合同向当地官员施贿……这些造成了中国一些企业在当地的水土不服,项目无法持续,亏损严重。

【《财经》记者 袁雪】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每年引进外资的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资本的流向也是双向的,中国对外投资亦达到1000亿美元这个具有标杆性的门槛,但仅仅用了不到15年。

 

这种中国资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不会逆转。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表示,政府今后对对外投资的导向将集中在三个方面:紧跟产业技术革命前沿的先导性投资、布局性的对外投资,将中国的市场、原料来源、以及安全运输路线固化、以及基础设施和产能转移等传统优势做大做强。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规模走出去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走出国门的企业突然从一个逐利的法人,成为了代表中国形象、却没有外交头衔也不具外交基础的“外交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仔细审视,甚至放大镜下:漠视环境成本、对劳工权利的无知、为获得合同向当地官员施贿……这些造成了中国一些企业在当地的水土不服,项目无法持续,亏损严重。

 

受损的不仅是企业的商业利益,同时也被转化为对中国的负面情绪,甚至于已经开始消耗中国奋斗了数十年才积累下来的外交友好资源。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在其著作《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中提到每一家跨国公司都是其社会、经济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反映。美国跨国公司通过其海外经营的产品,让其他国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影响力。

 

正是出于这样的严峻形势,企业的公共外交也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议题。831日,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九江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长江公共外交高峰论坛,旨在以公共外交的意识和智慧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引领先进技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的修炼不足。陈建总结认为,外部因素主要是对于中国高速发展的遏制力量始终存在、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因素。

 

内部问题则可以分为四大类:首先,中国企业在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层面比较欠缺;第二,目光短期,不愿意展开合作;第三则是管理经营的粗放,最后则是对行为缺乏正确把握,从事商业贿赂,不尊重当地风俗等等。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吕凤鼎建言认为,企业要在调研、决策、用人、处理危机等各方面制定并实行符合本企业走出去的规划和章程,加强对走出去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高管的公共外交知识的教育,全面提高企业“走出去”各方面的素质。

 

吃一堑长一智,走出去的企业已经逐渐摸索出一些应对之道:例如在大项目之前,与各利益主体包括当地政府和议员、民众和NGO等进行充分沟通,赢得他们的认同、聘请当地人士应对法律、劳工权利等问题、对社会进行回馈。

 

除了做足功课消除负面因素,积极主动塑造自己的形象也至关重要。中国企业过往经常对媒体采取“防范”战术,如今已经逐渐了解到应该主动接触当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企业一次次在海外铩羽而归的教训得到了上述一套经验,且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然而,这些都是知易行难,企业的具体执行细节决定着这些准则的成败。也正因如此,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将经历一个逐渐适应、逐渐融入的过程,也应该以长远的眼光评估这些措施的效果。

 

相对于内部因素,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是企业面临的更大难题,即使对于已经在外耕耘许久的企业亦是如此。中土集团董事长刘志明就曾对《财经》记者表示,政治风险是该集团在海外业务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31日的论坛上,前国务委员戴秉国也警示说,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存在着良好的战略机遇,大有可为。但也要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小规模冲突不断,“企业经营要有自己的战略,同时也需要有国际战略,注意跟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动态,学会把握机会。”

 

 【作者:《财经》记者 袁雪】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