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是:
十届一次会议专题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大会选举
会议决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十届一次会议专题 > 大会简报
     
 
11-群策群力促发展 集思广益谋“幸福”
【来源:温州政协】 【作者:温州政协】 【 】 【2012年02月22日】

 

221下午,农工、妇联科技农业医卫民革、特邀人员等界别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热烈讨论,并就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褚坚委员认为,报告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政府特点和努力方向:“透明政府”——三公经费将要公开;“务实政府”——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推行;“民生政府”——市域铁路S2线的开通将对拉开城市框架有很大的好处;“诚实政府”——实事求是地指出还有4项工作尚未达标,这是很大的进步。林国爽委员建议要更加注重提高市民的精神品位,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要更为便捷,更加注重惠及大部分人群;要加大城市公益性广告的投入,营造更加浓郁的公共文化氛围。孙毅委员指出,报告中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方面有较全面的规划。但是“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维护资金和人员不到位,不能体现“实用、高效”。下一步应该将政府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对政府投入资金的运用进行必要的监管。郑志强委员说,文化强市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市政府要为科技人才提供必须的条件,真正做到“引进来,留得住”。谢作钢、郑志强委员认为,政府要对科技经费的划拨和使用进行必要监管,科研经费要真正用在刀刃上。对基础学科要加大倾斜力度,避免经费过度集中。谢作钢委员认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提法可以看出政府的智慧,以生活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生产是生活的基础;生态是生活的保障。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学。“幸福温州”作为追求目标,体现了政府的高度责任感。郁引飞委员说,“幸福温州”应该是市民的一种内心的感受,要重视温州的软文化建设,通过文艺作品等途径来感染和影响民众。姜国桢委员说,市容形象工程重在对内部的专项治理及管理工作。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温州市区及周边区域的污水管网要统一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把重点放在整治断源上。张付钢委员指出,温州再发展30家小额贷款公司,确实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完善严格的监管体系,避免出现民间借贷危机;规范民间借贷要在现有法制规范范围内发挥作用,鼓励借贷双方到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可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及其他帮助。对违法违规的民间借贷,如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要及时立案查处,构成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未上刑事责任的,改为民事争议帮助解决和处置。孙毅委员认为目前银行对金融的监管还不到位,应规定贷款利率上限,禁止理财产品的搭售行为,以减轻众多企业的负担。

陈晓甜委员建议加强公务员队伍素质教育,要在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方面有所作为。建议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教育投入,提高辐射面,扩大受惠人群。林月委员建议市政府帮助泰顺石文化创意园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予以扶持,切实落实专项资金,解决用地指标,制定帮扶措施,努力推进项目顺利进展。建议市政府尽快开工建设瑞文泰高速平苍线项目,早日实现泰顺、文成偏远欠发达地区融入高速交通圈;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科局级领导干部男女同龄退二线的政策,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体现出男女平等国策。胡小珍、姜小英、吴之欧、项晓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要经常组织举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型公益讲坛和各类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雷旭燕、林月委员认为,政府对珊溪库区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环境污染整治上,更应重视建设库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空间,出台《关于扶持珊溪库区经济发展若干问题》,实现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赢。陈晓甜、雷旭燕委员说,要关注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尤其是要重点关注自闭症儿童群体,建立自闭症儿童教育培训康复机构。姜小英、朱志飞委员说,占据人口2/3的妇女儿童人群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尺度,建议市政府要更加重视妇女儿童工作。

周岭委员建议政府要加大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对事关百姓民生的日常生活用品定期进行抽检,并实行信息公开化。要开展滥用食品添加剂和“地沟油”等专项整治活动,对滥用的企业和餐饮单位及时曝光,加大处罚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感、生活幸福感。金建红、朱志飞、蔡晓秋委员建议政府要重视学生的课后管理问题,在学校和社区建立课后管理中心,实现学生课后学业不耽误,安全有管理,家长放心、安心工作。同时,要建立校车安全、便捷、有序的运营机制。

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温州企业遭遇的困境,委员们认为,温州的发展,实体经济的振兴,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包秀松委员提出,没有高科技人才,研发不出高科技产品,企业得不到转型升级,资金流向前途困惑。蔡万清委员提出,实体经济型企业发展中,土地问题成为了中小企业的很大负担,批地难,土地贵,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苏孝永委员认为,温州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要赶超杭甬,就要增加科研投入,发展总部经济,要做到三“硬”一“软”,“硬”指政府的投入要硬、对高校工作的支持要硬、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要“硬”,“软”是指审批软环境要加以改善。陈继远委员建议引进大院名校在温设立研究生院和院士工作室的。他认为,有了高科技人才要素的支撑,温州模式才有新的发展活力。林朝朝委员认为,科技工作应该增强市本级和县(市)区的联动,市级科技工作要加强对县(市)区的引导和投入。胡扬五委员指出,要把温州相对薄弱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口上,政府财政资金可以着力于科研项目软件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上,而不是“批地造房”。制定倾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为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政府可以研究对民营资本投资高科技项目的风险承担机制,分担投资风险,让利于企业。

林绍生委员指出,政府应该贯彻落实1号文件精神,要稳定支持农业研发,尤其是增加种业研究的资金投入。苏孝永委员建议要找到大学科技园和农业的对接平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山区扶贫可以跟都市农业相结合,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山区扶贫工作的内生驱动发展。周蒙滔委员建议政府要加大公共平台的建设,保证基础学科和公益性项目的研发投入,同时对人才的引进要有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朱彬委员提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考虑“生态”的问题,既以亩产论英雄,也以绿色定胜负,要把环境、能源和资源都纳入到企业综合考核指标中去。

王友松委员说,温州山水资源丰富,应更加注重山水特色的城市定位,打造温州山水特色的城市名片。杨星星委员说,应充分利用温州丰富的山水资源,注重山水特色,突出重点,做出特色。张胜海委员说,温州的核心竞争力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山水城市离不开森林的开发利用。温州森林资源不缺、资金不缺,缺的是政策,森林旅游发展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林业和森林旅游业,大力促进林地开发,做好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文章。陈伟委员说,旅游业还存在融资难、回报慢等问题,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李星涛委员说,要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建议将花卉苗木列入十大新兴战略产业。温州有大量的山区资源,有很好的基础条件,要做足低碳文章。郑璐委员建议要从源头开始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宣传引导,政府要将好的农药推荐给农民,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将安全农药送到农民手中,有效解决安全问题。张胜海委员说,目前政务信息公开成效不大,信息公开对建立公信力政府有很大的作用,建议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傅晓辉委员建议:1提案回娘家问题,提案人员要有明确的方向性,避免提案又回到自己手中;提高提案质量,主要是提案背景材料不全面,层面低。2、关于公立医院运行管理中人员社会保险资金政府支付比例问题,希望财政能逐年提高医疗机构在编人员的社会保险金财政支付比例,在2-3年左右时间逐步达到全额支付水平;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编制内职工支付公积金部分比例,逐步达到50%,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人员成本不断提升的压力。余建敏委员指出,随着卫生事业的加快发展,床位在扩张,但人员缺口非常大,应该要建立人员储备机制,积极解决储备人员的经济负担;关于绩效工资问题,如绩效工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建议在控制工资总额的基础上,由单位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配方案。黄建平委员建议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安家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引进人才的安家启动资金问题;政府大力发展租赁性质的高级人才公寓,产权归政府所有,对引进人才按职称给予相应年限和面积的房屋使用权,待使用期满后,方可申请经济适用房。高玉凤委员认为政府要高度重视人口生产问题,现在自然流产、不孕人数越来越多,出生缺陷高,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出生高风险必须跟踪治疗,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要广泛开展宣传。

蔡贻象、何金彩、符丕盛、沈岩明委员认为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总体思路非常正确,在做大做强高校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发展本地已有的高校教育资源,处理好引入的优质高校教育资源与本地同类型教育资源的竞争关系,避免高校教育陷入大发展导致空洞化结果。庄建华委员建议加大对医疗改革的投入力度,改善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其积极性,加大对西部片区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从严把关对私立医院的审批环节,引入高端的私立医院;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监管管理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回扣现象;从实际需求出发引进人才,适当调整人才引进标准政策,人才引进后的后续措施要完善。周德崇、杨晓委员建议温州针对贸易型企业的税收政策要向上海、广州靠拢,能够实施无税负率;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改善投资环境提供良好的适合企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保护好没有参与民间借贷的依靠外贸公司出口的中小企业。何金彩委员建议政府对可能会造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问题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在一些社会问题发生后能够承担相应责任,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苏晓磊委员希望政府工作多从实际出发,保障政策的延续性。沈岩明委员建议加快治理温州交通拥堵现象,在公共绿化用地的地下建造停车场;抓好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班次,优化公交线路;建议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老师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陈慕林委员建议在区划调整顺利进行的同时要做好服务功能下移工作,理顺体制关系,方便群众办事;对拆违、绿化的后期维护工作要加强保障;希望政府加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了解,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有选择性的“救”、“废”企业;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温州融入“海西经济区”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政策、资金的扶持。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